乙肝病毒携带者不等于乙肝病人
作者:admin
来源:用户投稿
时间:2016.3.2
浏览:
8407次
乙肝不可怕,可怕的是跟正常人一样的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在就业、转干、升学……中所遭受的歧视和不公。因为对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的“拒绝”而酿成的悲剧,迫使我们不得不对乙肝病毒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会“祸”及他人而进行重新审视。近日,笔者就乙肝话题,采访了解放军302医院感染六科副主任医师李捍卫。
李捍卫说,不少人把乙肝病毒携带者误以为是慢性乙肝病人,并且不少慢性乙肝病人把“转阴”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这是不科学的。一般来说,对表面抗原阳性的人,如果症状不明显,化验肝功能正常,医学上称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这样的人不一定都是肝炎,所以不必要恐慌,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检查就可以了。
乙肝病毒大部分传染性较弱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60%-7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以此计算,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从人群分布情况看,以汉族、藏族、瑶族为多,维吾尔族、黎族相对较少。从区域分布看,南方高于北方,东部高于西部。
以往,乙肝表面抗原检查是在医院范围内仅供临床参考,至多也只是在筛选献血者中运用的检查方法,并不像今天这样轰轰烈烈。一个平时没有任何不适的人,在查体中突然被查出携带乙肝病毒,立刻就会被视为一个“准病人”,而被用人单位打入另册。更有甚者,抽血查乙肝像摆摊一样随便。在“乙肝”阴影的笼罩下,致使无数健康人郁郁寡欢“英雄气短”。
李捍卫说,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部分属于病毒复制不活跃的,传染性比较弱。只有少部分病毒复制活跃,具有传染性。乙肝病毒感染可以有效预防。日本从1980年开始实行乙肝疫苗接种之后,乙肝病毒携带者由过去的10%-13%下降为0.8%-1.3%。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达到或低于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乙肝病毒传染途径
李捍卫告诉记者,要避免和减少乙肝病毒传播的机会,首先要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其次是保护易感人群,进行主动或被动免疫注射。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共有5条:一是血液传播,如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等;二是生活上的密切接触,如共用一个饭盒、牙刷、毛巾、剃须刀等,但前提是有皮肤粘膜的破损;三是性传播,唾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四是母婴垂直传播;五是医源性传播,如使用不洁注射器、消毒不严格的内窥镜以及不卫生的修牙、补牙等。
乙肝病毒家庭聚集现象比较常见,亲属之间容易相互传染。促成家庭聚集性传播的因素有3个:家庭成员本身对乙肝病毒免疫力低下;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机会多。多数乙肝患者都有这种现象。
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大部分只是体内残留病毒,而且复制不活跃,经临床做肝穿证实,对肝脏损害较少。“乙肝病毒携带者绝大部分没有症状,只有少数人会有疲乏的感觉,经过休息之后即可消失。”李捍卫说,“60%-7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通过各种查体发现的。”
在体检时,一旦查出携带乙肝病毒,应该到正规的传染病医院、肝病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检查时,医生首先是问,然后是查。问的内容包括:是否有经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尿黄、面色暗等症状?是否有家庭聚集现象?是否有与乙肝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是否服用过一些对肝脏有害的药物?可能还要询问有无饮酒史。查的内容包括:1、体征:是否有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颜面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及巩膜黄染,肝脏、脾脏肿大情况、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浮肿等表现;2、血清学的检查:肝功、乙肝病毒标志物,看病毒活跃的程度如何。3、影像学(B超、CT)的检查。通过“问”和“查”后,再进行综合判断。对一些难以判断的,必要时还要做肝穿病理检查。携带乙肝病毒是不是肝炎,通过肝穿就可以确定,这通常被作为“金标准”。
对没有任何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李捍卫认为,第一,要进行动态观察。每隔3-6个月到医院做检查;第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肝脏有害的习惯要改变,比如饮酒、吸烟等;第三,自己心理上不要有压力,应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第四,患其它疾病就诊时,要向医生通报自己的情况,告诉医生自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这样,医生在用药时会考虑药物是否对肝脏有损害。
不要把“转阴”作为终生目标
据统计,一般乙肝病毒标志物(俗称两对半)是“大三阳”者,经肝穿证实约有30%-50%是肝炎患者,而且男性多于女性。乙肝的病情演变规律是,经过30-40年时间,没有其他夹杂因素的话,发展为肝硬化。
李捍卫指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的,对他人传染性强,自己患乙肝的可能性也大。复制弱的,或不复制的,传染可能性小,患肝炎机会少。
“大三阳”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小三阳”病毒复制弱,病毒基本上复制不活跃,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大三阳”病情重,“小三阳”病情轻。其实真正决定患者病情轻重的大致有以下3种情况:1、有一小部分“小三阳”患者,其乙肝病毒DNA仍然阳性,提示病毒复制仍然活跃,且有可能是乙肝病毒发生变异的结果,患者的病情可能较重和发展更快,应加以注意。2、无论患者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肝功能正常,又没有明显的症状,都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不能诊断为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多数人是在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由于当时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无力清除病毒,乙肝病毒容易与其长期共处,而成为慢性携带者的。3、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肝功能出现异常,或有临床症状、体征的,如肝脾肿大等,则应该判定为乙肝患者,需要积极治疗。
由于受“大三阳”病情重“小三阳”病情轻的观点的影响,许多人把“大三阳”转阴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那么,“大三阳”和“小三阳”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捍卫解释说,“大三阳”和“小三阳”主要指的是乙肝病毒标志物的5项检查:1、表面抗原;2、表面抗体;3、e抗原;4、e抗体;5、核心抗体。如果其中1、3、5是阳性,就叫“大三阳”;1、4、5阳性就叫“小三阳”。“大三阳”一般是指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小三阳”表示病毒复制不活跃或基本不复制,若结合乙肝病毒DNA检查是阴性,其传染性就更小了,基本不再具有传染性。
表面抗原转阴50%纯属骗人
由于受“大三阳”病情重“小三阳”病情轻的观点的影响,许多人把“大三阳”转阴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所以,目前有不少医疗广告说,某某药能够使澳抗转阴。
中国传染病协会副主任徐道振教授指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也就是所谓澳抗阳性,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不用治疗,90%可自行转阴。另外10%转成慢性,这些人要转成阴性基本不可能。这里面100个人中能有两个会自己转阴。通过治疗转阴的很难超过10%。现在许多广告和文章自吹自擂,说能够把表面抗原转阴60%到70%,这是骗人的,混淆急性和慢性,蒙骗外行。如是慢性的要像广告上说的转阴60%以上,绝对不可能,如果你能够转阴20%,那会轰动全世界,如果你转阴50%,那肯定能得诺贝尔奖。
专家认为,对于乙肝病毒来说,至今人类还没有一种非常特效的抗病毒药。但是可以有效预防,如乙肝疫苗注射,高危人群必要时可用抗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只要肝功稳定,病毒复制不活跃,对病情动态进行观察就可以了。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要单纯依赖药物
慢性乙肝的发展分为3步:肝炎、肝硬化、肝癌。在没有出现第二三种情况下,绝大部分都能治好。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消失,肝功恢复正常。一般来说,进展到肝硬化和肝癌的很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专家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治疗,要看病毒复制是否活跃。如果病毒复制活跃,可以考虑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比较好的抗病毒药物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可以达到30%-40%,最高可以达到40%—60%。被医学界公认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如贺普丁、苦参素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其中贺普丁是惟一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它能够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有效率可以达到85%-90%,“大三阳”e抗原阳性的阴转率占10%-20%左右。但专家同时指出,乙肝病毒复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医学界对复制环节的了解还不够。李捍卫认为,凡肝功能正常者,一般不要轻易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因为抗病毒药物本身并不是非常特效。
李捍卫说,不少人把乙肝病毒携带者误以为是慢性乙肝病人,并且不少慢性乙肝病人把“转阴”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这是不科学的。一般来说,对表面抗原阳性的人,如果症状不明显,化验肝功能正常,医学上称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这样的人不一定都是肝炎,所以不必要恐慌,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检查就可以了。
乙肝病毒大部分传染性较弱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60%-7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以此计算,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从人群分布情况看,以汉族、藏族、瑶族为多,维吾尔族、黎族相对较少。从区域分布看,南方高于北方,东部高于西部。
以往,乙肝表面抗原检查是在医院范围内仅供临床参考,至多也只是在筛选献血者中运用的检查方法,并不像今天这样轰轰烈烈。一个平时没有任何不适的人,在查体中突然被查出携带乙肝病毒,立刻就会被视为一个“准病人”,而被用人单位打入另册。更有甚者,抽血查乙肝像摆摊一样随便。在“乙肝”阴影的笼罩下,致使无数健康人郁郁寡欢“英雄气短”。
李捍卫说,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部分属于病毒复制不活跃的,传染性比较弱。只有少部分病毒复制活跃,具有传染性。乙肝病毒感染可以有效预防。日本从1980年开始实行乙肝疫苗接种之后,乙肝病毒携带者由过去的10%-13%下降为0.8%-1.3%。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达到或低于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乙肝病毒传染途径
李捍卫告诉记者,要避免和减少乙肝病毒传播的机会,首先要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其次是保护易感人群,进行主动或被动免疫注射。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共有5条:一是血液传播,如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等;二是生活上的密切接触,如共用一个饭盒、牙刷、毛巾、剃须刀等,但前提是有皮肤粘膜的破损;三是性传播,唾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四是母婴垂直传播;五是医源性传播,如使用不洁注射器、消毒不严格的内窥镜以及不卫生的修牙、补牙等。
乙肝病毒家庭聚集现象比较常见,亲属之间容易相互传染。促成家庭聚集性传播的因素有3个:家庭成员本身对乙肝病毒免疫力低下;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机会多。多数乙肝患者都有这种现象。
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大部分只是体内残留病毒,而且复制不活跃,经临床做肝穿证实,对肝脏损害较少。“乙肝病毒携带者绝大部分没有症状,只有少数人会有疲乏的感觉,经过休息之后即可消失。”李捍卫说,“60%-7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通过各种查体发现的。”
在体检时,一旦查出携带乙肝病毒,应该到正规的传染病医院、肝病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检查时,医生首先是问,然后是查。问的内容包括:是否有经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尿黄、面色暗等症状?是否有家庭聚集现象?是否有与乙肝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是否服用过一些对肝脏有害的药物?可能还要询问有无饮酒史。查的内容包括:1、体征:是否有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颜面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及巩膜黄染,肝脏、脾脏肿大情况、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浮肿等表现;2、血清学的检查:肝功、乙肝病毒标志物,看病毒活跃的程度如何。3、影像学(B超、CT)的检查。通过“问”和“查”后,再进行综合判断。对一些难以判断的,必要时还要做肝穿病理检查。携带乙肝病毒是不是肝炎,通过肝穿就可以确定,这通常被作为“金标准”。
对没有任何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李捍卫认为,第一,要进行动态观察。每隔3-6个月到医院做检查;第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肝脏有害的习惯要改变,比如饮酒、吸烟等;第三,自己心理上不要有压力,应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第四,患其它疾病就诊时,要向医生通报自己的情况,告诉医生自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这样,医生在用药时会考虑药物是否对肝脏有损害。
不要把“转阴”作为终生目标
据统计,一般乙肝病毒标志物(俗称两对半)是“大三阳”者,经肝穿证实约有30%-50%是肝炎患者,而且男性多于女性。乙肝的病情演变规律是,经过30-40年时间,没有其他夹杂因素的话,发展为肝硬化。
李捍卫指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的,对他人传染性强,自己患乙肝的可能性也大。复制弱的,或不复制的,传染可能性小,患肝炎机会少。
“大三阳”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小三阳”病毒复制弱,病毒基本上复制不活跃,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大三阳”病情重,“小三阳”病情轻。其实真正决定患者病情轻重的大致有以下3种情况:1、有一小部分“小三阳”患者,其乙肝病毒DNA仍然阳性,提示病毒复制仍然活跃,且有可能是乙肝病毒发生变异的结果,患者的病情可能较重和发展更快,应加以注意。2、无论患者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肝功能正常,又没有明显的症状,都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不能诊断为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多数人是在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由于当时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无力清除病毒,乙肝病毒容易与其长期共处,而成为慢性携带者的。3、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肝功能出现异常,或有临床症状、体征的,如肝脾肿大等,则应该判定为乙肝患者,需要积极治疗。
由于受“大三阳”病情重“小三阳”病情轻的观点的影响,许多人把“大三阳”转阴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那么,“大三阳”和“小三阳”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捍卫解释说,“大三阳”和“小三阳”主要指的是乙肝病毒标志物的5项检查:1、表面抗原;2、表面抗体;3、e抗原;4、e抗体;5、核心抗体。如果其中1、3、5是阳性,就叫“大三阳”;1、4、5阳性就叫“小三阳”。“大三阳”一般是指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小三阳”表示病毒复制不活跃或基本不复制,若结合乙肝病毒DNA检查是阴性,其传染性就更小了,基本不再具有传染性。
表面抗原转阴50%纯属骗人
由于受“大三阳”病情重“小三阳”病情轻的观点的影响,许多人把“大三阳”转阴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所以,目前有不少医疗广告说,某某药能够使澳抗转阴。
中国传染病协会副主任徐道振教授指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也就是所谓澳抗阳性,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不用治疗,90%可自行转阴。另外10%转成慢性,这些人要转成阴性基本不可能。这里面100个人中能有两个会自己转阴。通过治疗转阴的很难超过10%。现在许多广告和文章自吹自擂,说能够把表面抗原转阴60%到70%,这是骗人的,混淆急性和慢性,蒙骗外行。如是慢性的要像广告上说的转阴60%以上,绝对不可能,如果你能够转阴20%,那会轰动全世界,如果你转阴50%,那肯定能得诺贝尔奖。
专家认为,对于乙肝病毒来说,至今人类还没有一种非常特效的抗病毒药。但是可以有效预防,如乙肝疫苗注射,高危人群必要时可用抗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只要肝功稳定,病毒复制不活跃,对病情动态进行观察就可以了。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要单纯依赖药物
慢性乙肝的发展分为3步:肝炎、肝硬化、肝癌。在没有出现第二三种情况下,绝大部分都能治好。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消失,肝功恢复正常。一般来说,进展到肝硬化和肝癌的很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专家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治疗,要看病毒复制是否活跃。如果病毒复制活跃,可以考虑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比较好的抗病毒药物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可以达到30%-40%,最高可以达到40%—60%。被医学界公认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如贺普丁、苦参素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其中贺普丁是惟一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它能够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有效率可以达到85%-90%,“大三阳”e抗原阳性的阴转率占10%-20%左右。但专家同时指出,乙肝病毒复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医学界对复制环节的了解还不够。李捍卫认为,凡肝功能正常者,一般不要轻易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因为抗病毒药物本身并不是非常特效。
上一篇:警惕!肝炎→糖尿病→肝功能衰竭
下一篇:一个美国社区的乙肝流行病学特点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慢性乙肝急性发作的原因是什么?7398
- 02. 感染乙肝病毒多久可以查出?7660
- 03. 乙肝病毒毒性机制新发现9007
- 04. 你体内病毒“复活”了吗?9197
- 05. 谈肝病大三阳怎样形成7436
- 06. 乙肝恶化的五个阶段8181
热门阅读
- 01. 多发肝囊肿的相关病理
- 02. 乙肝小三阳如何养胃
- 03. 酒精肝患者全身乏力怎么治疗
- 04.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乙肝疾病的出现
- 05. 抓住乙肝抗病毒的最佳时期——青少年期
- 06. 患有肝炎的患者在饮食方面有哪些原则
- 07. 肝炎燎原之势来袭 如何逃离肝炎这张“蜘蛛网”
- 08. 乙肝携带者应做到“六不要”
- 09. 儿童甲肝的预防调理
- 10. 有什么不良的生活习性会导致酒精肝的发生?
图片推荐
乙肝孕妇适合哪种分娩方式?
乙肝孕妇适合哪种分娩方式?因孕妇分娩方式,通常有自然分娩和剖宫产这两种分娩方式,故在临床很多乙肝孕妇都纠结与-该选择哪种方式分娩,那哪种分娩方式最适合乙肝孕妇呢? 乙肝孕妇适合哪种分娩方式?专家表示
乙肝患者如何预防肝硬化?
乙肝患者如何预防肝硬化?在肝硬化患者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慢性乙肝发展而来的,但并不等于是乙肝就一定会形成肝硬化,相对来说,慢性乙肝性肝炎患者发展肝硬化的比率比一般人高,那么应该如何预防呢?乙肝患者如何
足球大小包虫囊手术成功取出 华侨医院治愈罕见肝包虫病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成功为一例25岁肝包虫病患者做了包虫囊切除手术,干净完整地取出左右肝叶两个包虫囊,大小分别为16X20cm和8X7cm,称得棘球蚴重达2.1斤,是南方地区罕见
多学科协作 为肝癌病人量身打造最适合的诊疗方案
广东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肝病发展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许多肝病患者担忧的问题,据统计,临床上有80%的肝癌都是从乙肝发展而来的。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多数是肝癌晚期,
乱服“秘方”危害健康——易伤肝
大街小巷各类小招贴广告,其中甚至有很多自诩为秘方。有的人病急乱投医,认为从这种小招贴中可以学到秘籍,却发现亲身尝试后对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李女士年轻貌美,原本满头黑发却在近年间变白不少而且还在逐
导致消瘦的原因
导致消瘦的原因?这个问题并不陌生,身边很多人身体很消瘦。有的病理引起的,比如说胃肠道吸收不好,有胃炎等疾病。有的是由于患者自身引起的,不爱吃饭挑食等。导致消瘦的原因有哪些?下面请肝病医院专家为大家做详
新闻联播用了18年的片头换了!你注意到了吗
新闻联播用了18年的片头换了!你注意到了吗?新闻联播用了18年的片头换了怎么回事,改版后的新片头什么样?《新闻联播》7月18日起重磅改版,首次启用全新的16:9高清片头,首次全流程实现时政新闻的16:
乙肝DNA转阴是治愈了吗?
网友咨询:我是乙肝大三阳患者,e抗原、DNA强阳性,因转氨酶异常升高,用抗病毒治疗几个疗程后,复查发现DNA转阴,e抗原也转阴了,很是高兴,是不是我的乙肝治好了呢?乙肝DNA转阴是治愈了吗? 鉴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