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病毒疗效欠佳,要考虑换用其他药物继续治疗
作者:admin
来源:用户投稿
时间:2016.3.3
浏览:
7914次
背景
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是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2007年批准的新型左旋核苷类似物,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GLOBE研究(Ⅲ期临床试验)显示LdT比拉米夫定(LAM)具有更强的抗病毒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018研究是一项Ⅲb期随机、对照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比较LdT与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成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022研究则是018研究之后患者转换为LdT再治疗24周的开放研究。
资料和方法
研究设计
018研究入组标准:
入选患者为成年男性或女性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e抗原(HBeAg)阳性,罗氏公司COBAS AmplicorTM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析仪检测(检测下限=300 copies/ml)血清HBV DNA≥6 log10 copies/m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为1.3~10×ULN。
018研究中入选的135例患者共经历两次随机化分组。第一次是在入组时按照1: 2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成LdT组(A组)和ADV组(B+C组)。第二次是在治疗24周后,将ADV组患者按照1: 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B组继续用ADV治疗至52周,C组改为LdT继续治疗到52周。经过两次随机化分组,24~52周期间形成了3组,即LdT组(A组)、ADV组(B组)和ADV转换为LdT组(C组)。52周后,整个018研究中的121例患者自愿转入022研究,采用LdT继续治疗24周(图1)。
图1 替比夫定Ⅲb期随机、开放、多中心研究(018/022研究)
评估指标
主要疗效终点为自基线起到治疗24、52和76周时血清HBV DNA的下降值。次要疗效终点为24周、52周和76周时 HBV DNA PCR法检测不到 (<300 copies/ml)的患者比例、ALT复常率和HBeAg转阴率。此外,还包括对治疗失败、耐药及安全性的分析。
统计学分析
所有至少接受过1次受试药物治疗以及基线后至少接受过1次随访的入选患者均被纳入意向性治疗(ITT)人群。在所有患者完成52周治疗后对ITT人群进行主要的数据分析。
结 果
基线情况
018研究共纳入135例HBeAg阳性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成年患者,其中LdT组45例(A组),ADV组(B+C组)90例。24周后继续应用ADV者44例(B组),改用LdT者46例(C组)。各组间患者的基线特征匹配良好,研究入选的患者多数为亚洲人,并且具有高血清HBV DNA水平及ALT水平中度升高的特征。不同治疗组间的基线人口统计学参数和疾病参数相似(表1)。
24周和52周LdT病毒学应答优于ADV(018研究)
LdT与ADV相比具有更为快速的HBV DNA抑制作用。24周时LdT组HBV DNA较基线的下降值为-6.3 log10 copies/ml,显著优于ADV组的-4.9 log10 copies/ml(P<0.001)。同时,就抑制病毒的强度而言,24周时LdT组患者的HBV DNA PCR检测不到率也显著高于ADV组(38%对12%,P<0.001)。52周时LdT在抑制HBV的速度和强度方面仍然保持其优势(图2和表2)。
52周时,LdT组(A组)和24周ADV转换LdT组(C组)显示了比ADV组(B组)更显著的HBV DNA 下降幅度。同时,LdT组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27%对18%)高于持续应用ADV组(表2)。另外,3组的ALT复常率相似。
24周ADV疗效不佳者转换成LdT后可获得病毒抑制(018研究)
以HBV DNA载量≥4 log10 copies/ml定义为“疗效不佳”,24周时ADV组89例患者中疗效不佳者有54例(61%)。根据试验方案,54例ADV疗效不佳的患者被随机分入继续ADV治疗组(B组)和转换为LdT治疗组(C组)。52周时,ADV疗效不佳转换成LdT治疗的患者HBV DNA水平平均值进一步下降2.29 log10 copies/ml ,而继续应用ADV组患者仅下降0.82 log10 copies /ml(图2)。
52周时ADV转换为LdT后可获得更好的病毒学应答(022研究)
52周时,LdT组(A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值是-6.55 log10 copies/ml,HBV DNA PCR检测不到率为58%。而ADV组(B组)的相应结果分别为-5.72 log10 copies/ml和39%。B组中的38例患者转换为LdT之后HBV DNA水平短期内迅速下降。 76周时,C组(ADV转换为LdT组)HBV DNA载量进一步下降,HBV DNA较基线累计下降值为-7.4 log10 copies/ml,HBV DNA PCR检测不到率也达到76%,接近或达到LdT组的水平(图3)。
无论ADV组还是LdT组,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比例都比较低。52周时发生病毒学突破的3例患者包括ADV组的1例和LdT组的2例,而ADV转换成LdT组未出现病毒学突破。而且3例病毒学突破患者24周时的血清HBV DNA均>4 log10 copies/ml。
安全性与耐受性结果
LdT与ADV组患者均显示了良好的耐受性。3组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相似。
结论
018/022研究的结果显示:
1. LdT比ADV具有更快、更强的抗病毒作用。
2. 对于ADV疗效欠佳的患者(HBV DNA≥4 log10 copies/ml),在24周时转换为LdT可以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获得HBV DNA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从而使患者避免长期暴露在高病毒载量下。
3. ADV转换成LdT组未出现病毒学突破。
4. LdT组和ADV组患者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表1 基线人口统计学参数和疾病参数
LdT(A组) ADV(B + C组) ADV→ADV(B组) ADV→LdT(C组)
例数 45 90 44 46
年龄[平均值(范围)] 34(18~60) 32(18~53) 30(19~47) 33(18~53)
性别[男性例数(%)] 35(78) 67(74) 40(91) 27(59)
体重平均值[kg(±SE)] 68(2.0) 66(1.3) 69(1.8) 63(1.7)
种族[例数(%)]
亚洲人 42(93) 82(91) 39(89) 43(94)
高加索人 3(7) 2(2) 1(2) 1(2)
其他 0 6(6.7) 4(9) 2(4)
血清HBV DNA
[平均log10 copies/ml(±SE)] 9.57(0.26) 9.72(0.19) 9.98(0.23) 9.47(0.29)
血清ALT(IU/L)
中位数(范围) 133(47~750) 119(43~854) 144(43~854) 110(50~455)
均值(±SE) 183(23.6) 168(14.4) 199(25.7) 138(12.8)
SE=标准误
表2 LdT、ADV和ADV转换LdT组(ADV→LdT)24周和52周疗效比较
24周应答 52周应答
LdT ADV LdT ADV ADV→LdT
n=45(A组) n=90(B+C组) n=45(A组) n=44(B组) n=46(C组)
HBV DNA较基线值下降值 - 6.3 - 4.9** - 6.55 - 5.72 -6.44
(log10 copies/ml)
HBV DNA PCR检测不到的比率(%) 38 12** 58 39 54
HBeAg转阴率(%) 16 11 31 20 26
HBeAg血清转换率(%) - - 27 18 24
原发治疗失败率(%) - - 2* 32 11*
注:*:P<0.05;**:P<0.001。另:原发治疗失败的定义为,至少完成24周治疗时,没有实现连续两次监测血清HBV DNA<5 log10 copies/ml。
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是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2007年批准的新型左旋核苷类似物,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GLOBE研究(Ⅲ期临床试验)显示LdT比拉米夫定(LAM)具有更强的抗病毒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018研究是一项Ⅲb期随机、对照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比较LdT与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成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022研究则是018研究之后患者转换为LdT再治疗24周的开放研究。
资料和方法
研究设计
018研究入组标准:
入选患者为成年男性或女性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e抗原(HBeAg)阳性,罗氏公司COBAS AmplicorTM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析仪检测(检测下限=300 copies/ml)血清HBV DNA≥6 log10 copies/m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为1.3~10×ULN。
018研究中入选的135例患者共经历两次随机化分组。第一次是在入组时按照1: 2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成LdT组(A组)和ADV组(B+C组)。第二次是在治疗24周后,将ADV组患者按照1: 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B组继续用ADV治疗至52周,C组改为LdT继续治疗到52周。经过两次随机化分组,24~52周期间形成了3组,即LdT组(A组)、ADV组(B组)和ADV转换为LdT组(C组)。52周后,整个018研究中的121例患者自愿转入022研究,采用LdT继续治疗24周(图1)。
图1 替比夫定Ⅲb期随机、开放、多中心研究(018/022研究)
评估指标
主要疗效终点为自基线起到治疗24、52和76周时血清HBV DNA的下降值。次要疗效终点为24周、52周和76周时 HBV DNA PCR法检测不到 (<300 copies/ml)的患者比例、ALT复常率和HBeAg转阴率。此外,还包括对治疗失败、耐药及安全性的分析。
统计学分析
所有至少接受过1次受试药物治疗以及基线后至少接受过1次随访的入选患者均被纳入意向性治疗(ITT)人群。在所有患者完成52周治疗后对ITT人群进行主要的数据分析。
结 果
基线情况
018研究共纳入135例HBeAg阳性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成年患者,其中LdT组45例(A组),ADV组(B+C组)90例。24周后继续应用ADV者44例(B组),改用LdT者46例(C组)。各组间患者的基线特征匹配良好,研究入选的患者多数为亚洲人,并且具有高血清HBV DNA水平及ALT水平中度升高的特征。不同治疗组间的基线人口统计学参数和疾病参数相似(表1)。
24周和52周LdT病毒学应答优于ADV(018研究)
LdT与ADV相比具有更为快速的HBV DNA抑制作用。24周时LdT组HBV DNA较基线的下降值为-6.3 log10 copies/ml,显著优于ADV组的-4.9 log10 copies/ml(P<0.001)。同时,就抑制病毒的强度而言,24周时LdT组患者的HBV DNA PCR检测不到率也显著高于ADV组(38%对12%,P<0.001)。52周时LdT在抑制HBV的速度和强度方面仍然保持其优势(图2和表2)。
52周时,LdT组(A组)和24周ADV转换LdT组(C组)显示了比ADV组(B组)更显著的HBV DNA 下降幅度。同时,LdT组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27%对18%)高于持续应用ADV组(表2)。另外,3组的ALT复常率相似。
24周ADV疗效不佳者转换成LdT后可获得病毒抑制(018研究)
以HBV DNA载量≥4 log10 copies/ml定义为“疗效不佳”,24周时ADV组89例患者中疗效不佳者有54例(61%)。根据试验方案,54例ADV疗效不佳的患者被随机分入继续ADV治疗组(B组)和转换为LdT治疗组(C组)。52周时,ADV疗效不佳转换成LdT治疗的患者HBV DNA水平平均值进一步下降2.29 log10 copies/ml ,而继续应用ADV组患者仅下降0.82 log10 copies /ml(图2)。
52周时ADV转换为LdT后可获得更好的病毒学应答(022研究)
52周时,LdT组(A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值是-6.55 log10 copies/ml,HBV DNA PCR检测不到率为58%。而ADV组(B组)的相应结果分别为-5.72 log10 copies/ml和39%。B组中的38例患者转换为LdT之后HBV DNA水平短期内迅速下降。 76周时,C组(ADV转换为LdT组)HBV DNA载量进一步下降,HBV DNA较基线累计下降值为-7.4 log10 copies/ml,HBV DNA PCR检测不到率也达到76%,接近或达到LdT组的水平(图3)。
无论ADV组还是LdT组,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比例都比较低。52周时发生病毒学突破的3例患者包括ADV组的1例和LdT组的2例,而ADV转换成LdT组未出现病毒学突破。而且3例病毒学突破患者24周时的血清HBV DNA均>4 log10 copies/ml。
安全性与耐受性结果
LdT与ADV组患者均显示了良好的耐受性。3组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相似。
结论
018/022研究的结果显示:
1. LdT比ADV具有更快、更强的抗病毒作用。
2. 对于ADV疗效欠佳的患者(HBV DNA≥4 log10 copies/ml),在24周时转换为LdT可以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获得HBV DNA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从而使患者避免长期暴露在高病毒载量下。
3. ADV转换成LdT组未出现病毒学突破。
4. LdT组和ADV组患者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表1 基线人口统计学参数和疾病参数
LdT(A组) ADV(B + C组) ADV→ADV(B组) ADV→LdT(C组)
例数 45 90 44 46
年龄[平均值(范围)] 34(18~60) 32(18~53) 30(19~47) 33(18~53)
性别[男性例数(%)] 35(78) 67(74) 40(91) 27(59)
体重平均值[kg(±SE)] 68(2.0) 66(1.3) 69(1.8) 63(1.7)
种族[例数(%)]
亚洲人 42(93) 82(91) 39(89) 43(94)
高加索人 3(7) 2(2) 1(2) 1(2)
其他 0 6(6.7) 4(9) 2(4)
血清HBV DNA
[平均log10 copies/ml(±SE)] 9.57(0.26) 9.72(0.19) 9.98(0.23) 9.47(0.29)
血清ALT(IU/L)
中位数(范围) 133(47~750) 119(43~854) 144(43~854) 110(50~455)
均值(±SE) 183(23.6) 168(14.4) 199(25.7) 138(12.8)
SE=标准误
表2 LdT、ADV和ADV转换LdT组(ADV→LdT)24周和52周疗效比较
24周应答 52周应答
LdT ADV LdT ADV ADV→LdT
n=45(A组) n=90(B+C组) n=45(A组) n=44(B组) n=46(C组)
HBV DNA较基线值下降值 - 6.3 - 4.9** - 6.55 - 5.72 -6.44
(log10 copies/ml)
HBV DNA PCR检测不到的比率(%) 38 12** 58 39 54
HBeAg转阴率(%) 16 11 31 20 26
HBeAg血清转换率(%) - - 27 18 24
原发治疗失败率(%) - - 2* 32 11*
注:*:P<0.05;**:P<0.001。另:原发治疗失败的定义为,至少完成24周治疗时,没有实现连续两次监测血清HBV DNA<5 log10 copies/ml。
上一篇:哪些乙肝患者更容易耐药
下一篇:珍珠草治疗乙肝管用吗?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剖析乙肝用药常犯错误8249
- 02. 乙肝用药不能犯的错误有哪些?9494
- 03. 乙肝病毒4点致难治愈 治疗单药与联合并行9456
- 04. 乙肝患者慎重选择治疗方式7283
- 05. 乙肝治疗前,五项准备工作先行7348
- 06. 8大食疗方治肝病7848
热门阅读
- 01. 肝硬化常因并发症而死亡 肝硬化如何长期用药?
- 02. 乙肝疫苗加强针不是必须打的!
- 03. 乙肝携带者的传播途径
- 04. 肝血管瘤吃什么好 肝血管瘤饮食注意事项
- 05. 专家教你如何有效预防乙肝
- 06. 有利于肝硬化康复的几种蔬菜
- 07. 列举慢性肝炎的发病症状
- 08. 丙肝病毒潜伏期到底多久呢
- 09. 酒精肝是酒精中毒引起的吗?
- 10. 女性感染乙肝的疑问
图片推荐
我国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国际中药贸易中,80%的中药是日本产的,德国的中草药年销售额为22亿美元,人均消耗中草药约36.55美元,远高于作为中医药发祥地的中国。”这个尴尬的现实让全国人大代表唐祖宣很纠结。他指出,这
乙肝患者如何预防肝硬化?
乙肝患者如何预防肝硬化?在肝硬化患者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慢性乙肝发展而来的,但并不等于是乙肝就一定会形成肝硬化,相对来说,慢性乙肝性肝炎患者发展肝硬化的比率比一般人高,那么应该如何预防呢?乙肝患者如何
乙肝腹胀腹痛的原因?
腹胀腹痛可谓是临床上乙肝患者多见的主诉症状,那为什么会引起腹胀腹痛的不适症状呢?乙肝腹胀腹痛的原因?借此听听肝病专家对此的介绍吧。 乙肝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而肝脏本身是消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的
小伙吃海鲜“摊上事儿” 军医支招远离戊肝
万万没想不到啊,自己这么强壮的身体也抵挡不住戊肝病毒的侵袭,这下摊上事了,从小在海边长大的80后林先生,看着自己检查结果,自嘲着和自己开起了玩笑。 3月12日下午,林先生的大学同学出差路过宁波,下车
肝硬化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肝硬化患者往往死于并发症,对于肝硬化并发症的治疗不可忽视。上消化道出血为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而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1、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2、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恢复肝功能防止肝纤维化 中医治慢肝的特色与优势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在西医治疗上核苷类似物与干扰素存在病毒变异及不良反应较大等诸多问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美国的世界肝病权威汉斯
乙肝大三阳可以喝红酒吗?
家里备有很多红酒,吃饭的时候会喝;朋友来了也会喝;心情不好的时候自己也会喝点....红酒成为欧阳女士的一部分,但最近去医院体检时发现,自己竟然是乙肝大三阳!医生建议要戒酒,白酒我不喝,那红酒呢?乙肝大
脂肪肝不宜吃什么?
脂肪肝不宜吃什么?脂肪肝患者除了应积极采取适当的治疗外,日常生活中合理的饮食对于促进病情的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脂肪肝不宜吃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肝病医院专家的详细介绍。 脂肪肝不宜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