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治疗:8种必知的乙肝用药
免疫治疗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免疫调节,即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手段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原有的免疫功能增强或减弱;二是免疫重建,即将免疫功能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细胞移植给患有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使后者的免疫功能正常全部或部分得到恢复。
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免疫调节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乙肝用药有哪些?
α干扰素:α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α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很强,还有增强免疫对病毒感染细胞的免疫杀伤活性。α干扰素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细胞毒活性。
临床治疗剂量为300万~500万单位,每周3次,疗程3~6个月。持久疗效为25%~40%。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头痛、关节及肌肉酸痛等。
聚乙二醇干扰素是相对于常规干扰素在药代动力学和用药频次上有很大改进的一种干扰素,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显示出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胸腺肽:胸腺肽制剂是胸腺的多肽物质,它具有使T 淋巴细胞分化、增殖、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还可激活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及促进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α和γ干扰素等的产生。
常用的胸腺肽制剂主要是胸腺肽α1,胸腺肽α1是人工合成的,含有28个氨基酸的多肽,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多与其它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
左旋咪唑:左旋咪唑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近年来用于临床上的左旋咪唑涂布剂,可外涂于皮肤表面,涂抹72小时后,药物吸收率在90%以上,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剂量为5毫升,外涂躯干及四肢皮肤表面,保持24小时不洗去,每周2~3次,疗程为6个月。
有研究证实,左旋咪唑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治疗作用,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潘生丁合用卡介苗: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斯崇文报道,潘生丁可以在人体透生干扰互助,发挥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治疗方法为潘生丁25毫克口服,每日3次,同时于前臂三角肌皮内注射卡介苗0.1毫升,每月1次,疗程为6个月。
注射前须作结核菌素试验,用1∶2000结核菌素5单位。如皮试结果为阴性或硬结19毫米者,可以注射卡介苗,口服潘生丁可引起头晕、面部潮红及灼热感,但本疗法价格低廉,对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为其优点。
免疫核糖核酸:是一种免疫增强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辅助治疗,可使部分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恢复正常,临床适应证与转移因子相似。治疗慢性肝炎方法:每周注射1次,每次1支(3mg);疗程一般为4~6个月。
6个月以上者改为2周注射1次,最长为1年。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有畏寒、发热、皮疹等。提示:免疫核糖核酸仍缺乏严格、科学的临床研究资料,尚难肯定其疗效。
转移因子:转移因子是从健康人白细胞中提取制得的一种多核苷酸和多肽小分子物质,为细胞免疫促进剂。具有能获得特异和非特异的细胞免疫功能,并能促进释放干扰素。
剂量为2~4毫升,皮下或淋巴结周围注射,每周1~2次,疗程2~3个月。不良反应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皮疹和皮肤瘙痒等。
治疗性疫苗:这是一种打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耐受状态和激活T细胞免疫反应的治疗策略,研究人员也声称治疗性疫苗的长处正是“教会”人体免疫系统正确识别“敌人”,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状态,产生自身抗体,降低甚至清除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
然而,国内对治疗性疫苗的研究也好像是昙花一现,未见进一步报道。
DNA疫苗:资料显示,乙型肝炎DNA疫苗曾引起广泛关注,有研究人员曾先后于小鼠、转基因鼠及北京鸭进行试验,证明DNA疫苗有较强的细胞免疫反应及抗体应答;然而,在随后的I期临床试验中对于DNA疫苗的报道较少。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慢性乙肝抑制病毒和改善免疫调节功能都重要9596
- 02. 中西医治疗乙肝的优缺点5322
- 03. 传染性乙肝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6565
- 04. 儿童乙肝该如何治疗?9214
- 05. 身上长了蜘蛛痣是得了乙肝么7178
- 06. 乙肝阳性怎么才能转阴 乙肝饮食注意这些事情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