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服药也是保肝!
警惕:吃药吃出来的肝炎!
“用药如用兵”,用药时应仔细权衡
如果涉及到损肝药,患者应定时做肝功能检查
肝脏是一个消化器官,由胃肠道吸收的营养都由肝脏代谢利用。肝脏还是一个解毒器官,外来的、内生的许多有害物质最后都在肝脏中化解为无毒的物质。但量大了,肝脏也承受不了,而且有些药物本身也可以使肝脏中毒!
药品其实也是一种毒物,包括中药,“是药三分毒”。药品最后都需经过肝脏的代谢排出体外。即使是皮肤科医生给的涂在皮肤上的药膏,只要吸收了最终都将由肝脏处理, 经过肠道、肾脏等排出体外。 而且药物在肝脏中还不仅是“废物处理”,许多药物是在肝脏中的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被“活化”后才起药理作用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秉辉教授指出,药物,除了少数“保肝药”之外,对肝脏而言,都是负担,用药不当便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肝损害有急性和慢性两种
药物的毒性,首当其冲的便是对肝脏的损害。
急性肝损害 多表现在用药过程中:
1.突然发生黄疸,此时作肝功能检查可见血中胆红素升高,转氨酶也可随之升高,称之为急性胆汁淤积性损伤,此种情况常见于应用雄激素、甾体类避孕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等药物的过程中。
2.不出现黄疸,只引起急性肝细胞损伤,主要导致血中转氨酶明显升高,病人常表现出体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常见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四环素等药物时。
3.上述两种类型兼而有之,如应用异烟肼、环氟拉嗪等药物时发生的混合型肝细胞胆汁淤积性损伤。
慢性肝损害 这种损害起病缓慢,甚至在停药后一两个月才被发现。如氯美辛、呋喃妥英、甲基多巴、酚丁、磺胺药、异烟肼、阿司匹林等皆可引起慢性肝炎等肝病;甲氨蝶呤甚至可引起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氯丙嗪可引起慢性肝内胆汁淤积;甾体类避孕药可引起肝静脉血栓、导致肝脏淤血,甚至还有甾体类避孕药引起肝肿瘤的报道。
中草药能引起肝损害的也不少,如雷公藤、黄药子、苏铁、商陆、苍耳子等对肝脏有毒性,常用的合欢皮、番泻叶、苦楝皮、贯众、石蒜、黄芩、柴胡、白藓皮、牡丹皮、槲寄生等也可能损害肝脏。
用损肝药定时做肝功能检查
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生了病,该用的药还是要用的。“是药三分毒”,那七分还是疗效。所以一旦生病,对于用药是应该仔细权衡的。如果涉及到损肝药,除了剂量、疗程上需要仔细推敲之外,病人应定时做肝功能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停药。不过即使如此,也还可能因病人体质问题而发生不可预测性肝损害。特别是一些危重病人发生肝损害,无疑是雪上加霜。
据报道,在欧美国家普通内科诊所就诊的病人中,最后医生处方给药的只占30%,大多数病人医生只是给予解释安慰、心理疏导,或是给予生活方面的指导,不到万不得已是不用药的。我国的病人与医生则似乎都喜欢用药,一些老年病人常常同时服用5~6种药,肝脏怎能不受损害呢?古人说:“用药如用兵”,可见用药是必须慎之又慎的事。
我国由于乙型肝炎流行,肝病患者人数众多,故人们都知道“保肝”很重要,但是大多数人都把“保肝”的希望寄托于“保肝药”,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他的药滥用,“保肝药”吃得再多也没用,因此,谨慎服药才是保肝之举。
目前尚无治药物性肝损害的特效方法
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在停药以后多数随着药物的被解毒、排泄会逐步减轻乃至消除。谷胱甘肽或N-乙酰胱氨酸为解毒剂,虽可应用但针对性并不强,肝内胆汁淤积的可试用可的松类药物治疗。
转自《大众医学》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乙肝患者抗病毒需要采取“三不”政策7120
- 02. 乙肝抗病毒药物各有所长7128
- 03. 慢性乙肝治疗“金牌”:表面抗原转阴9488
- 04. 慢性乙肝大三阳最佳的治疗方法9348
- 05. 乙肝患者的停药标准是什么?9258
- 06. 乙肝复发与依从性相关 坚持用药乙肝才能根治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