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肝病知识肝病传播 → 肝腹水的中医和西医发病机制举报

肝腹水的中医和西医发病机制

作者:admin    来源:用户投稿    时间:2019.1.4       浏览: 10995次

  肝腹水肝硬化腹水的简称,正常人腹腔内有少量的游离腹水,一般为50毫升左右,起着维持脏器间润滑的作用,当腹腔内出现过多游离液体时,称为腹水。

  肝硬化腹水是一种慢性肝病,严重肝脏病变可导致肝腹水的发生,肝腹水的病因病机复杂,由大块型、结节型、弥漫型的肝细胞性变,坏死、再生;再生、坏死,促使组织纤维增生和瘢痕的收缩,致使肝质变硬,形成肝硬化。肝硬化肝功能减退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肿大,对蛋白质和维生素的不吸收而渗漏出的蛋白液,形成了腹水症。

  导致肝腹水的病因有哪些?

  1、腹膜疾病

  腹膜炎性刺激会导致肝腹水的发生,如渗出性结核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膜炎、肺吸虫性腹膜炎、播散性红斑狼疮性腹炎、胆固醇性腹膜炎等。

  2、低清蛋白血症

  肝脏是合成清蛋白的场所,肝硬化时由于肝功能慢性、持续损伤,肝实质减少和肝细胞代谢障碍,可出现血浆低清蛋白血症,使液体易从血浆中漏人腹腔,形成腹水。

  3、功能性肾脏异常

  慢性肝病可能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尤其晚期肝硬化患者的功能性肾脏异常,以水钠潴留和肾血管紧张为特征,可引起肝腹水发生。

  4、门脉高压

  门脉压增高是肝腹水病因之一,门脉高压时,在一些血管活性介质作用下可致使小肠毛细血管压力增大及淋巴回流量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吸收减少。

  5、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肝病患者多有循环血液代谢障碍,可致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前列腺素、心房以及激肽释放酶-激肽活降低,从而导致肾血流量、排钠和排尿量减少,这些都是肝腹水的病因。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发病机制

  肝硬化晚期患者多出现肝腹水,其是肝硬化代偿功能减退最突出的体征,提示已属于失代偿期,可归属于中医“膨胀”的范畴。

  关于肝腹水的病因,现代医家对肝腹水的认识比较一致,中医认为,肝腹水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脾运失司,湿浊阻塞,肝不调达,气滞血瘀,肾虚三焦运化失常所致,与气、血、水息息相关,又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肝气郁遏日久,势必导致木郁克土,脾伤则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化而成湿浊,湿凝为水,水停于腹则为腹水。患者病久不愈,则可及肾,导致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命门火衰,进一步加重脾阳虚,致使水湿停留更甚,患者腹水加重。

  肝腹水的病机为虚、瘀、水三者相因,《医门法律》中说道,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凝。《医编》中也说道:气、水、血三者病常相因。因此,辨证时应当把握好病机,掌握正确的平衡观。根据患者的病因、症状等辨证分型,可将其分为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湿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水盛、阴虚水停等证型。

  肝腹水是肝硬化的终末阶段,亦即代偿期肝硬化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一个分水岭,一旦腹水产生,说明肝脏自身的功能已经很差了。肝腹水晚期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肝腹水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早日走上健康之路,远离疾病的困扰。

查看肝病相关热点推荐:

肝腹水  肝脓肿   肝移植   肝昏迷  肝性脑病  肝纤维化   肝血管瘤  肝豆状核变性

标签:肝腹水  中医  西医  发病  机制  
联系QQ 在线留言
文章调用
保存到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