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肝癌肝癌治疗用药 → 染发剂所致严重肝损伤一例举报

染发剂所致严重肝损伤一例

作者:admin    来源:用户投稿    时间:2016.3.4       浏览: 7032次

一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 侯凤琴 蔺小红 于岩岩 王贵强     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 王泰龄

  第一次入院

  患者,男性,24岁,因“乏力、纳差、黄疸”于2006年9月在当地医院就诊,查肝功能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340 I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946 IU/L,总胆红素(TBIL) 152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99 μmol/L,谷氨酰转移酶(GGT) 84 IU/L(正常范围为0~50 IU/L),被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并接受甘草甜素抗炎治疗。

  2周后,患者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 39.5℃,伴乏力、不适,无咽痛、咳嗽,无皮疹,口服感冒药无效。发热8天后于2006年10月9日收入我院,入院时肝功能较前已明显好转。患者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无输血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检查结果 肝功示:ALT 76 IU/L,AST 63 IU/L,TBIL 37.9 μmol/L,DBIL 27.1 μmol/L,GGT 146 IU/L,碱性磷酸酶(ALP) 64 IU/L(正常范围为40~160 IU/L)。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为5.04×109/L ,中性粒细胞比例为31%,淋巴细胞比例为52.8%,单核细胞比例为8.5%,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5.8%,嗜碱性粒细胞比例为1.9%。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巨细胞病毒(CMV)及EB病毒(EBV)血清学检测亦为阴性,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均为阴性。铜蓝蛋白正常。B超检查示:肝回声粗,胆囊泥沙样结石。

  初步诊断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毒或支原体感染。

  诊治过程 患者入院后,医生给予左氧氟沙星及甘草甜素治疗,当天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之后未再上升。治疗10天后,复查肝功能示ALT、AST、ALP恢复正常,TBIL 27.5 μmol/L,DBIL 15.32 μmol/L,GGT 73 IU/L,患者于2006年10月19日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甘草甜素治疗。

  第二次入院

  患者出院后2周,再次出现乏力、纳差等症状,于2006年11月3日查肝功示:ALT 287 IU/L,TBIL 51 μmol/L,GGT 66 IU/L。医生嘱患者继续口服甘草甜素治疗,但2周后复查提示肝功能继续恶化,ALT 714 IU/L,AST 540 IU/L,TBIL 145 μmol/L,DBIL 95 μmol/L,GGT 163 IU/L。

  2006年11月16日,患者再次入住我院。入院后,复查病毒性肝炎标志物、CMV和EBV感染标志物及ANA、ASMA、AMA,均示阴性,B超检查与第一次结果类似。

  诊断过程 患者入院后,医生给予甘草甜素、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但患者的病情继续加重,并出现“酶胆分离现象”。2006年11月24日,患者的肝功检查示:ALT 264 IU/L,AST 287 IU/L,TBIL 369.8 μmol/L,DBIL 292.8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轻度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 69%,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正常。

  医生于2006年11月24日对患者行肝活检,病理显示小叶中心肝细胞坏死伴轻微炎症反应(图1),汇管区中度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理特点提示此为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肝损伤。

  医生再次反复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及化学物品接触史,最终获知患者曾有2次染发史,分别在2006年8月和10月23日(图2)。因此,医生考虑诊断为由染发剂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

  治疗过程 医生给予患者地塞米松10 mg/d,共3天,随后改为5 mg/d,共3天,再将地塞米松改为甲泼尼龙20 mg/d口服治疗,并逐渐减量。

  3个月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5个月后,患者接受第二次肝活检,病理结果示小叶中心肝细胞再生伴局部大泡脂肪变,汇管区炎症消失。

  激素治疗6个月后停用。停药后随诊8个月,TBIL间断轻度上升(21.0~22.9 μmol/L),其余肝功能的生化指标一直正常。

  讨论

  在一般情况下,染发不引起不良反应,若出现,最常见的是接触性过敏反应。染发剂引起肝损伤罕见报告,2003年日本学者曾报告过1例。与本例患者发生严重肝损伤不同的是,日本学者报告的那例患者肝损伤程度相对较轻,不伴黄疸。

  本例患者先后有2次肝炎发作,每次检查病毒学指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指标均为阴性,无饮酒史,无特殊服药史,而唯一相关的是染发史,且与肝炎发作时间相符。第二次染发时,患者肝损伤再次出现,且较第一次出现早,病情重,病理显示小叶中心肝细胞坏死,伴轻微炎症反应。

  采用临床诊断DILI的3个常用评分标准,该患者符合DILI的诊断:① 根据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IOMS)确定的标准,该病例为8分,判断为“可能性大”;② 根据玛丽亚(Maria)标准,该病例为11分,判断为“可能”;③ 根据日本消化疾病周(DDW-J)标准,该病例为6分,判断为“很可能”。

  该患者使用的染发剂含有甲苯胺、氨基苯酚、间苯二酚、芳香族化合物,曾有研究显示甲苯胺和氨基苯酚对肝脏有损伤作用,这2种化合物可通过皮肤或呼吸道吸收。

  患者2次染发均引起肝损伤,临床表现均为肝细胞型肝损伤合并黄疸。早在1978年,海曼 J. 齐默尔曼(Hyman J. Zimmerman)曾指出“药物诱发的肝细胞黄疸是一种严重损伤,病死率为10%~50%”,此例患者就表现为严重的肝细胞黄疸,对一般的抗肝脏炎症的药物无效,而对糖皮质激素却反应良好。这提示针对染发剂所致的肝细胞黄疸,糖皮质激素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此外,通过该病例也提醒临床医生,在面对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时,应该考虑到染发也可能是一种致病因素。

  图1 第一次肝穿的病理表现(HE染色)
      A 小叶中心肝细胞坏死伴轻微炎症
      B 汇管区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中度浸润



  图2 肝功能异常与染发、肝穿及治疗关系

标签:染发剂  所致  严重  损伤  一例  
图片推荐
    深圳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低于1%

    深圳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低于1%

    据深圳市疾控中心介绍,深圳儿童乙肝流行得到较好控制,目前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降至1%以下。  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疫苗诞生前,HBsAg携带率约为10%,即每10人就有1个乙肝携带者;深圳HBs
    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测的项目?

    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测的项目?

    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测的项目?乙肝抗病毒治疗不仅有其特定的停、用药标准,而且治疗期间亦应对其相关检查项目进行动态监测,以观察用药效果,那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测哪些项目呢?  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
    肝癌病人能吃草莓吗

    肝癌病人能吃草莓吗

    草莓鲜美红嫩,果肉多汁,营养价值高,含丰富维生素C,有助消化的功效,还可以巩固齿龈,清新口气,润泽喉部。那么肝癌病人能吃草莓吗?  草莓色泽鲜艳,果实柔软多汁,香味浓郁,甜酸适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
    研究表明看腰围即可推测是否患非酒精性肝病

    研究表明看腰围即可推测是否患非酒精性肝病

    通常,我们会认为肥胖者易患脂肪肝。然而,国际肝病大会上公布的一则研究表示,相比体重,从腰围更能准确推断一个人是否患有非酒精性肝病。腰部脂肪堆积会导致一些并发症,如非酒精性肝病。  据法国健康杂志《TO
    乙肝通过什么传播?

    乙肝通过什么传播?

    乙肝通过什么传播?乙肝,全称“乙型病毒性肝炎”,因其发病主要与感染乙肝病毒有关,故乙肝的传播途径亦于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相一致,那具体传播途径有哪些?乙肝通过什么传播呢?  乙肝通过什么传播?专家表示:
    清明养肝多吃“黑”!

    清明养肝多吃“黑”!

    转眼清明节快到了,中医认为,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很多人肝火旺,就会导致脾胃弱,常常出现失眠、易怒、腹胀、便秘等不适的症状。肝病医院专家建议:清明养肝多吃“黑”!这个时节可以多吃黑米、黑芝麻、
    治疗乙肝是防止乙肝后肝硬化的根本

    治疗乙肝是防止乙肝后肝硬化的根本

    治疗乙肝是防止乙肝后肝硬化的根本 乙肝病毒具有嗜肝性,一旦深入肝脏组织核,就会导致肝脏严重受损,乙肝病毒长期破坏肝脏组织是导致肝硬化的重要原因,乙肝后肝硬化人群每年都在上升,因此治疗乙肝是防止乙肝后肝
    网调丙肝知晓率仅50% 丙肝防控提高意识是关键

    网调丙肝知晓率仅50% 丙肝防控提高意识是关键

    2014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重新思考”是今年的主题。近年来肝炎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丙肝作为肝炎的一种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对丙型肝炎的
你是怎么知道肝囊网的?
  •   
  • 联系QQ 在线留言
    文章调用
    保存到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