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肝癌肝癌治疗用药 → 甲胎蛋白afp在肝癌化学预防中的作用举报

甲胎蛋白afp在肝癌化学预防中的作用

作者:admin    来源:用户投稿    时间:2016.3.4       浏览: 9984次

现代医学理论,对预防肿瘤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必须彻底了解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才能预防及控制肿瘤,这种基于肿瘤生物学基础的观点称为机理战略。另一种观点认为,深入观察肿瘤发病率显著不同的人群,分析其在居住、饮食、营养、烟酒习惯、宗教、职业及其他各种环境条件与生活方式的特点,从而找出肿瘤高发的危险因素及低发的保护因素,以减少患癌的危险性,这种综合流行病学与实验室研究的观点称为黑盒子战略。
  前者虽然是最理想的控制肿瘤的策略,但难度极大,一时难以获得结果。后者则有可能在尚未阐明肿瘤发生机理与确切病因之前,较大幅度地降低某些肿瘤的发病率,故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已成为当今肿瘤预防的主要途径。

黑盒子战略可在三个层次上进行:
  首先是维护机体良好的健康状态,减少致癌物暴露或免受其害,此即病因学预防,无疑这是很理想的。但实际上去除致癌因子如去除大气及食物中的潜在致癌物一样,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故目前仅侧重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已具有某种肿瘤的背景性疾病或癌前状态,予以有针对性地干预,阻止其癌变,此即发病学预防,也就是化学预防。
  三是已发生了早期肝癌,但尚未浸润或转移,则早期发现后予以及时治疗,以获痊愈。
  由以上分析可知,肿瘤的化学预防就是应用天然或合成的化学物质,逆转、抑制或阻止癌前细胞向癌细胞发展。其临床目标是减少肿瘤发生,其细胞学目标则是诱导癌前细胞分化使之重新正常生长。故化学预防的应用对象是癌前疾病或有潜在遗传患癌倾向者以及为防止发生第二个原发癌的已愈肝癌患者。目前化学预防效果已较肯定的有三苯氧氨预防乳腺癌、维甲酸及其衍生物预防口腔白斑、头颈部第二个原发癌及已戒烟者的肺癌,阿司匹林预防结肠癌等。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因其病情进展迅速及预后不佳,一直被视为“癌中之王”。已知肝癌与慢性肝炎,尤其是乙肝和丙肝密切相关,所与预防肝癌需从源头抓起,即预防肝炎的发生或是控制慢性肝炎向肝癌发展。当慢性肝炎向肝癌发展时,有一过渡阶段,这就是肝硬化。临床上肝硬化比较容易诊断。故党发现慢性肝炎患者有肝硬化倾向时,应立即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阻止肝癌的发生。

甲胎蛋白afp在肝癌化学预防中的作用

       甲胎蛋白,即甲种胎儿蛋白(AFP),是胎儿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但新生儿出生后,体内就不再产生这种蛋白。如果干细胞发生癌变,就会重新产生AFP。故AFP是目前诊断肝癌的最敏感而又可靠的生化指标。不过,最近研究表明,很可能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发现,经AFP处理的动物在接种病毒后,其肿瘤发生的潜伏期较未用AFP处理组明显缩短。诱癌所需要的病毒量也明显减少,抗AFP抗体能拮抗AFP的上述作用。新生小鼠用化学致癌物诱癌的时间明显省于成年小鼠。在用化学致癌物诱发肝癌的早期,动物的肝细胞未见明显的形态学变化,但已出现血清AFP逐渐升高。如此时停止喂食致肝癌物质,多数动物便不再发生肝癌。在大鼠服用三甲基奶油黄之前或之后,用小鼠AFP和弗氏完全左剂主动免疫大鼠,可显著抑制大鼠血清AFP升高和肝癌形成;在用小鼠AFP免疫大鼠的同时,联合应用马抗大鼠AFP抗体进行被动免疫,能完全阻断化学致癌物导致的大鼠肝癌发生。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AFP常呈低浓度持续阳性。根据江苏启东肝癌研究所的报道,AFP低浓度持续阳性一年内,肝癌出现率为44%;大连市第一人民医院报告肝硬化合并AFP低续阳性者,其癌变率为49%。这些结果提示,早期表达AFP的肝细胞是癌前病变的象征之一,AFP很有可能成为肝癌化学预防的依据。

  目前对AFP促进肝癌发生的确切机理,知之甚少。已知肿瘤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息息相关。研究表明,AFP对免疫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AFP能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丝裂原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值反应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T细胞依赖性抗体生成,诱导抑制性细胞产生,抑制白介素1、2及6的产生。T细胞表面有AFP受体,AFP得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此有关。故推测,AFP很可能通过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肝癌的发生。

  在肝癌化学预防方面,复方木鸡合剂以木鸡即云芝为主,配伍菟丝子、广豆根及核桃楸皮等组成,对新生大鼠及化学致癌物诱发肝癌大鼠血清AFP有下调作用。用该药治疗慢性肝炎的总有效率90%。该药治疗AFP持续阳性者,显效率87%,总有效率为93%。AFP转阴率为87%,其中AFP大于200ng/ml,并持续8周以上,已达到肝癌手术探查标准者经该药治疗后,AFP均获转阴。
  以上结果提示,复方木鸡合剂具有肝癌前期阻断性治疗作用,其降低AFP是其重要机理。联苯双酯对慢性肝炎患者降低转氨酶效果显著,有效率高达85%。对慢性肝炎伴有AFP升高的患者也有降低AFP的作用。经该药治疗后,AFP升高者,总有效率为88%。此外,该药尚能明显抑制黄曲霉素B缩诱发的肝癌。体外研究发现,该药有诱导肝癌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的作用。
  这些结果提示,联苯双酯对预防肝癌发生有重要价值。氧代赖氨酸是从辽宁省大连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的新种玫瑰绿褐链酶素所产生的一种碱性氨基酸类抗生素,曾在临床中试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伴有AFP低持阳性者,取得一定疗效。
  新近研究表明,该药能抑制肝癌细胞AFP基因的表达并逆转AFP的促肝癌细胞生长及免疫抑制效应。荷人肝癌的裸小鼠体内实验显示,氧代赖氨酸治疗组小鼠血清AF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33%。这些结果提示,该药有逆转肝癌恶性表型的作用,可望成为肝癌化学预防的重要药物,很值得做进一步探讨。此外,维甲酸类及硒等也有降低AFP的作用,但它们预防肝癌的确切效果尚待作进一步评价。

       总之,肝癌的化学预防着眼于用药物或食物成份阻断癌前病变的进展,这是减少肝癌发生最好的方法。应对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肝癌“高危人群”,定期做AFP及B超检查。一旦发现AFP升高,应立即采用降低AFP等措施,以减少肝癌的发生。肝癌化学预防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开始,今后应加强肝癌高发地区的干预试验及基于AFP的肝癌化学预防药物的开发研究,并为彻底征服肝癌做出更大努力。

标签:蛋白  肝癌  化学  预防  中的  作用  
图片推荐
    深圳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低于1%

    深圳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低于1%

    据深圳市疾控中心介绍,深圳儿童乙肝流行得到较好控制,目前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降至1%以下。  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疫苗诞生前,HBsAg携带率约为10%,即每10人就有1个乙肝携带者;深圳HBs
    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测的项目?

    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测的项目?

    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测的项目?乙肝抗病毒治疗不仅有其特定的停、用药标准,而且治疗期间亦应对其相关检查项目进行动态监测,以观察用药效果,那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测哪些项目呢?  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
    肝癌病人能吃草莓吗

    肝癌病人能吃草莓吗

    草莓鲜美红嫩,果肉多汁,营养价值高,含丰富维生素C,有助消化的功效,还可以巩固齿龈,清新口气,润泽喉部。那么肝癌病人能吃草莓吗?  草莓色泽鲜艳,果实柔软多汁,香味浓郁,甜酸适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
    研究表明看腰围即可推测是否患非酒精性肝病

    研究表明看腰围即可推测是否患非酒精性肝病

    通常,我们会认为肥胖者易患脂肪肝。然而,国际肝病大会上公布的一则研究表示,相比体重,从腰围更能准确推断一个人是否患有非酒精性肝病。腰部脂肪堆积会导致一些并发症,如非酒精性肝病。  据法国健康杂志《TO
    乙肝通过什么传播?

    乙肝通过什么传播?

    乙肝通过什么传播?乙肝,全称“乙型病毒性肝炎”,因其发病主要与感染乙肝病毒有关,故乙肝的传播途径亦于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相一致,那具体传播途径有哪些?乙肝通过什么传播呢?  乙肝通过什么传播?专家表示:
    清明养肝多吃“黑”!

    清明养肝多吃“黑”!

    转眼清明节快到了,中医认为,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很多人肝火旺,就会导致脾胃弱,常常出现失眠、易怒、腹胀、便秘等不适的症状。肝病医院专家建议:清明养肝多吃“黑”!这个时节可以多吃黑米、黑芝麻、
    治疗乙肝是防止乙肝后肝硬化的根本

    治疗乙肝是防止乙肝后肝硬化的根本

    治疗乙肝是防止乙肝后肝硬化的根本 乙肝病毒具有嗜肝性,一旦深入肝脏组织核,就会导致肝脏严重受损,乙肝病毒长期破坏肝脏组织是导致肝硬化的重要原因,乙肝后肝硬化人群每年都在上升,因此治疗乙肝是防止乙肝后肝
    网调丙肝知晓率仅50% 丙肝防控提高意识是关键

    网调丙肝知晓率仅50% 丙肝防控提高意识是关键

    2014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重新思考”是今年的主题。近年来肝炎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丙肝作为肝炎的一种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对丙型肝炎的
你是怎么知道肝囊网的?
  •   
  • 联系QQ 在线留言
    文章调用
    保存到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