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膜蛋白 肝癌侵袭转移的关键因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樊嘉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肝癌细胞、肿瘤微环境和肝癌转移与复发领域又取得新进展,课题组发现,四跨膜蛋白CD151是肝癌侵袭转移的关键因素,四跨膜蛋白CD151与整合素α6β1高表达的肝癌细胞亚群在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可获得高侵袭和转移的能力。相关研究论文2月11日在线发表于《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
近来,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中的作用受到肿瘤学领域专家的高度关注。樊嘉领衔的课题组多年前就开始肿瘤细胞、肿瘤微环境与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发现四跨膜蛋白CD151是肝癌侵袭转移的关键因素。
据樊嘉教授介绍,CD151是四跨膜蛋白超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当前已证实其在肝癌侵袭与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课题组发现,CD15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过度表达的患者,其预后明显差于仅c-Met过度表达的患者,解释了c-Met不能作为评价肝癌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的原因,提出了CD151作为判断肝癌患者预后及抗复发、转移治疗靶点的优势。该研究的论文曾于2009年刊发在《肝脏病学》(Hepatology)上。此后,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发现,CD151过度表达可促进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的分泌和表达,参与肝癌新生血管形成、侵袭和转移;阐述了CD151过度表达在肝癌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揭示了血管形成和肝癌转移的新机制,此成果2010年发表于《肝脏病学》。
该系列研究不仅阐述了“种子”(肝癌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中的地位,还揭示了“种子”与“土壤”——肿瘤微环境如肝细胞生长因子、肿瘤血管及肿瘤基质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肝癌侵袭和转移中共同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成果将推动肝癌转移防治策略的调整,并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潜在靶标。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为什么肝癌发病率高9902
- 02. 中医将肝癌分为四型9209
- 03. 有关肝癌的三大误解!7156
- 04. 谈谈CT抗原和肝癌的关系8173
- 05. 细谈酒精与肝癌的关系9412
- 06. 原发性肝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8618
热门阅读
- 01. 为何乙肝患者易肝功能反复异常 如何保护肝功能?
- 02. 指证脂肪肝的六大要犯
- 03. 肝腹水患者四大心理护理方法
- 04. 乙肝病人如何进行肝脏护理
- 05. 为什么乙肝治疗尽量不用降酶药?
- 06. 乙肝女性怀孕需注意啥
- 07. 乙肝大小三阳都有可能发生癌变
- 08. 如何预防肝硬化症状加重
- 09. 甲肝多复发 疲劳是“主谋”!
- 10. 揭秘造成肝脏损伤的两祸首
图片推荐

治疗肝硬化应该考虑以下六个方面
治疗肝硬化应该考虑以下六个方面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如果不进行有效治疗会产生很多并发症,甚至影响到人的寿命,对于肝硬化的治疗有很多中方法,其中有6点最为重要。 肝硬化是否可以治疗其实与所采用

乙肝患者贫血吃什么好?
最近气色不是很好,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贫血,不太严重,建议我在饮食上多吃些补血的食物,但食疗这块不太了解,出现贫血应该吃什么?乙肝患者贫血吃什么好? 鉴于上述患者的疑问,肝病专家指出:乙肝患者本身就

当心!药物伤肝会“潜伏”
提起肝病,很多人会想到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病,但临床上,我们也常遇到因服药不当引起肝损伤的案例。最近,我们科就收治了一位因服中药不当,诱发亚急性肝衰竭的64岁女性患者。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希望大家

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什么会出现黄疸?
黄疸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但很多患者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黄疸?到底,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什么会出现黄疸?乙肝病毒携带者出现黄疸严重吗?对此,我们来看看肝病医院专家是如何解答的。 乙肝病毒携

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分期 肝纤维化论坛精华
肝纤维化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尤其是近年来无创诊断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为此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香港中文大学等联合主办了关于“肝纤维化诊断与分期”的继续教育课程。本次继续教课

今年我国肝病患者将继续得到公益防治
2016年我国肝病公益防治措施3月20日正式公布,广大肝病患者将继续得到援助医疗。 国家卫计委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数十万患者死于肝病及相关并发症,导致直接和间接损失达9000亿之多。当天,由中国

为何脂肪肝多是肥胖人?
目前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导致脂肪肝的病因有很多,其中肥胖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那么,到底为何脂肪肝多是肥胖人?对此,肝病原因专家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为何脂肪

西媒:美实施世界首例HIV阳性患者间肝移植手术
西媒称,在南非这个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地区,很多潜在的器官捐献者都是HIV阳性患者,这使得这里做出了世界其他地区从未想过的决定:将HIV阳性死者捐献的肾脏移植到同样是HIV阳性的病人身上。在南非拥有了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