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研发不缺“中国制造”
作者:admin
来源:用户投稿
时间:2016.3.3
浏览:
8503次
今年是我国实施免疫规划30年。我国预防性疫苗30年来走过怎样的历程,未来疫苗发展趋势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赵铠。
“卫生部为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在推荐的疫苗免疫程序中有18种疫苗,我粗略算了一下,有12种疫苗是1978年以后研发的。”4月23日,赵铠告诉记者,“30年来,我国的免疫规划覆盖率不断扩大,疫苗控制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不断下降,疫苗的开发和应用功不可没!”
疫苗防病作用明显
赵铠说,预防用疫苗是应用天然的或以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或其具免疫活性成分的生物材料制备,用于预防人类疾病。疫苗特别是对人为传染源又无动物宿主的一些传染病,例如天花、白喉、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等,防病作用更为显著。
资料显示,我国白喉、麻疹、百日咳和脊髓灰质炎等4种传染病的发病人数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常年流行。上世纪60年代,在一些大城市有计划地开展了卡介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制剂、麻疹和脊灰疫苗的免疫接种。1978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对上述6种疾病开始实行计划免疫,随着接种率的提高,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为消灭脊髓灰质炎,除开展常规免疫外,1993年开始实施每年2次的强化免疫,1995年至今已连续多年未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感染的病例。
我国也是乙肝高流行区,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1986年开始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1992年起对新生儿实施普遍免疫接种并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乙肝疫苗正式进入儿童免疫规划。根据2006年卫生部开展的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全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低至7.18%,其中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5~14岁人群为2.42%;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为8.57%。
为什么要以这几个年龄段来划分?赵铠说,1992年到2002年是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的10年,2002年到2006年是纳入免疫规划的4年,1~4岁儿童的携带率大幅下降,5~14岁人群携带率也比高年龄组低很多,充分说明把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成果。
再看其他几个主要传染病。麻疹发病率由1978年的249/10万下降到2006年的10/10万以下,百日咳的发病率由126/10万下降到0.5/10万以下;1978年白喉的发病率为2.11/10万,现在几乎为零。
“中国制造”彰显优势
赵铠告诉记者,上世纪50~60年代,是国际疫苗研发的“井喷期”,研发了多种疫苗。特别是细胞培养技术的广泛应用,相继开发了脊髓灰质炎活疫苗、麻疹活疫苗。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扩大免疫规划的概念,要求各成员国采取疫苗免疫接种与流行病学监测,以预防、控制一些儿童传染病。
我国于1978年开始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当时叫计划免疫。随后,疫苗研发取得很大进展。先后研究开发了针对乙肝、甲肝、风疹、流腮、出血热、流感、水痘、轮状病毒、流脑、痢疾、伤寒、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等13种疾病的疫苗和麻风腮联合疫苗等6种多联多价疫苗。研发的减毒活疫苗都采用本国毒株,如麻疹、风疹、甲肝和乙脑活疫苗,其中甲肝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是我国在国际上率先研究的减毒活疫苗。
我国每年都有甲肝局部暴发。1980年我国开始研制甲肝疫苗。最初的甲肝活疫苗是液体剂型,质量不稳定,保存有效期仅3~5个月,给推广应用带来困难。后来,研制了冻干疫苗,有效期可达1年半,为甲肝疫苗进入国家免疫规划奠定了基础。
细菌类亚单位疫苗是我国疫苗研发的另一大特色。上世纪70年代末开发了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推动了细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进入90年代,又相继研究开发出无细胞百日咳疫苗、伤寒Vi多糖疫苗、流感嗜血杆菌多糖结合疫苗以及老年人用肺炎多糖疫苗等,这些疫苗均不含菌体,接种反应轻微。
“我们还不是疫苗强国”
在国际疫苗学界,2006年被认为是复兴之年。其标志是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预防宫颈癌)、多价轮状病毒疫苗和预防老年人带状疱疹的水痘疫苗。赵铠认为,相比之下,我国疫苗研发距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有疫苗生产企业超过30家,可以生产抵抗20 多种病毒的40余种疫苗。“单从疫苗品种、数量、生产能力和使用看,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疫苗大国,但以新研发的品种一对一比较,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约有10年。”
赵铠说,人们对疫苗的认识逐渐深入。过去把疫苗简单定义为一种可诱导抗疾病免疫力的灭活或减毒病原体,免疫接种也局限于用来预防感染性疾病。由于经提取的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的出现,灭活和减毒的概念已模糊不清。新的疫苗定义是,通过注射或黏膜途径接种,可以诱导针对致病原的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使受种者获得保护或消灭致病原的蛋白、多糖、核酸、活载体或感染因子。从开发疫苗的技术路线看,将不限于研制灭活或减毒疫苗。DNA重组技术将用于研究开发多种类的基因工程疫苗。如将编码目标抗原的基因和载体质粒重组后转入受体中使之表达,提取表达的蛋白可制成疫苗,如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等。
研究开发联合疫苗,是另一发展趋势。目前,发达国家使用的联合疫苗,有的可以预防6种疾病,而我国最多的只能预防3种疾病,如麻风腮三联疫苗。赵铠认为,随着我国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儿童接种疫苗的针次越来越多,间隔越来越密。使用单品种疫苗,“儿童捋起袖子来可能都是针眼”,尤其在我国的偏远地区,如果要家长频繁带孩子去接种点打预防针,可能会影响其接种的积极性,因此,研发联合疫苗意义重大。
“卫生部为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在推荐的疫苗免疫程序中有18种疫苗,我粗略算了一下,有12种疫苗是1978年以后研发的。”4月23日,赵铠告诉记者,“30年来,我国的免疫规划覆盖率不断扩大,疫苗控制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不断下降,疫苗的开发和应用功不可没!”
疫苗防病作用明显
赵铠说,预防用疫苗是应用天然的或以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或其具免疫活性成分的生物材料制备,用于预防人类疾病。疫苗特别是对人为传染源又无动物宿主的一些传染病,例如天花、白喉、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等,防病作用更为显著。
资料显示,我国白喉、麻疹、百日咳和脊髓灰质炎等4种传染病的发病人数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常年流行。上世纪60年代,在一些大城市有计划地开展了卡介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制剂、麻疹和脊灰疫苗的免疫接种。1978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对上述6种疾病开始实行计划免疫,随着接种率的提高,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为消灭脊髓灰质炎,除开展常规免疫外,1993年开始实施每年2次的强化免疫,1995年至今已连续多年未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感染的病例。
我国也是乙肝高流行区,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1986年开始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1992年起对新生儿实施普遍免疫接种并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乙肝疫苗正式进入儿童免疫规划。根据2006年卫生部开展的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全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低至7.18%,其中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5~14岁人群为2.42%;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为8.57%。
为什么要以这几个年龄段来划分?赵铠说,1992年到2002年是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的10年,2002年到2006年是纳入免疫规划的4年,1~4岁儿童的携带率大幅下降,5~14岁人群携带率也比高年龄组低很多,充分说明把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成果。
再看其他几个主要传染病。麻疹发病率由1978年的249/10万下降到2006年的10/10万以下,百日咳的发病率由126/10万下降到0.5/10万以下;1978年白喉的发病率为2.11/10万,现在几乎为零。
“中国制造”彰显优势
赵铠告诉记者,上世纪50~60年代,是国际疫苗研发的“井喷期”,研发了多种疫苗。特别是细胞培养技术的广泛应用,相继开发了脊髓灰质炎活疫苗、麻疹活疫苗。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扩大免疫规划的概念,要求各成员国采取疫苗免疫接种与流行病学监测,以预防、控制一些儿童传染病。
我国于1978年开始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当时叫计划免疫。随后,疫苗研发取得很大进展。先后研究开发了针对乙肝、甲肝、风疹、流腮、出血热、流感、水痘、轮状病毒、流脑、痢疾、伤寒、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等13种疾病的疫苗和麻风腮联合疫苗等6种多联多价疫苗。研发的减毒活疫苗都采用本国毒株,如麻疹、风疹、甲肝和乙脑活疫苗,其中甲肝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是我国在国际上率先研究的减毒活疫苗。
我国每年都有甲肝局部暴发。1980年我国开始研制甲肝疫苗。最初的甲肝活疫苗是液体剂型,质量不稳定,保存有效期仅3~5个月,给推广应用带来困难。后来,研制了冻干疫苗,有效期可达1年半,为甲肝疫苗进入国家免疫规划奠定了基础。
细菌类亚单位疫苗是我国疫苗研发的另一大特色。上世纪70年代末开发了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推动了细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进入90年代,又相继研究开发出无细胞百日咳疫苗、伤寒Vi多糖疫苗、流感嗜血杆菌多糖结合疫苗以及老年人用肺炎多糖疫苗等,这些疫苗均不含菌体,接种反应轻微。
“我们还不是疫苗强国”
在国际疫苗学界,2006年被认为是复兴之年。其标志是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预防宫颈癌)、多价轮状病毒疫苗和预防老年人带状疱疹的水痘疫苗。赵铠认为,相比之下,我国疫苗研发距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有疫苗生产企业超过30家,可以生产抵抗20 多种病毒的40余种疫苗。“单从疫苗品种、数量、生产能力和使用看,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疫苗大国,但以新研发的品种一对一比较,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约有10年。”
赵铠说,人们对疫苗的认识逐渐深入。过去把疫苗简单定义为一种可诱导抗疾病免疫力的灭活或减毒病原体,免疫接种也局限于用来预防感染性疾病。由于经提取的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的出现,灭活和减毒的概念已模糊不清。新的疫苗定义是,通过注射或黏膜途径接种,可以诱导针对致病原的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使受种者获得保护或消灭致病原的蛋白、多糖、核酸、活载体或感染因子。从开发疫苗的技术路线看,将不限于研制灭活或减毒疫苗。DNA重组技术将用于研究开发多种类的基因工程疫苗。如将编码目标抗原的基因和载体质粒重组后转入受体中使之表达,提取表达的蛋白可制成疫苗,如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等。
研究开发联合疫苗,是另一发展趋势。目前,发达国家使用的联合疫苗,有的可以预防6种疾病,而我国最多的只能预防3种疾病,如麻风腮三联疫苗。赵铠认为,随着我国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儿童接种疫苗的针次越来越多,间隔越来越密。使用单品种疫苗,“儿童捋起袖子来可能都是针眼”,尤其在我国的偏远地区,如果要家长频繁带孩子去接种点打预防针,可能会影响其接种的积极性,因此,研发联合疫苗意义重大。
上一篇:乙肝夫妻生活注意事项
下一篇:乙肝孕妇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吗?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路边小摊容易感染乙肝 平时饮食做好消毒工作12178
- 02. 注射乙肝疫苗需要注意的事情7192
- 03. 乙肝疫苗坐镇,病毒为何依旧得逞8006
- 04. 你真的了解乙肝疫苗吗?9079
- 05. 接种乙肝疫苗能百发百中吗?9335
- 06. 乙肝携带者会不会传染 乙肝如何传染?7249
热门阅读
- 01. 乙肝大三阳的诊断
- 02. 预防肝癌应从点滴做起
- 03. 肝癌治疗要积极 不要被癌症吓倒
- 04. 详解生活中要如何预防脂肪肝
- 05. 乙肝大三阳有何症状特点
- 06. 肝硬化8大诱因需提防 肝硬化治疗3方案
- 07. 儿童乙肝保肝方法
- 08. 乙肝恶化的五个阶段
- 09. 甲型肝炎预防指导
- 10. 05年死于甲乙类传染病有934人
图片推荐
首届李东垣学术思想研讨会征文通知
2012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首届李东垣学术思想研讨会议暨征文通 知 一、征文范围: 1.李东垣学术思想研究: a.学术渊源、学术观点及学术思想研究; b.医案医话整理与临床应用研究; c.
乙肝疫苗接种成功怎么判断?
咨询:宝宝已按要求接种完三针乙肝疫苗,但不知道到底有没有产生效果,所以想问问各位专家乙肝疫苗接种成功怎么判断呢? 乙肝疫苗接种成功怎么判断?专家表示:接种乙肝疫苗,目的是要机体产生乙肝保护性抗体,即
关于甲肝疫苗
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甲型肝炎在病毒性肝炎疾病和感染中占首位,平均每年24万人罹患甲肝。而预防甲肝发生和流行的惟一有效手段是接种甲肝疫苗。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推荐甲肝易感人群应接种
孕妇能接种乙肝疫苗吗?
众所周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乙肝的最有效的方法,体内没有乙肝抗体的人都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那么,孕妇能接种乙肝疫苗吗?孕妇接种乙肝疫苗对胎儿会不会有什么影响?对此,我们请肝病医院专家来详细解答。
癌症与饮食有关吗?
陕西的杨小姐打来电话咨询:今天无意间听到我们一邻居查出得了癌症(不知道具体是哪种),且小区人都议论说是饮食不当引起的,对此我很不解,也不敢相信其真实性,所以想问问各位专家癌症与饮食有关吗? 癌症与饮
汪涵发声明道歉怎么回事?汪涵发声明道歉新闻稿全文说了什么?
汪涵发声明道歉怎么回事,汪涵发声明道歉新闻稿写了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来看看猎奇岛小编提供的关于汪涵发声明道歉相关信息吧。近日,有网文称汪涵代言的爱钱进APP于2020年6月出现兑付困难,并表示希望曾是
谷丙转氨酶升高是怎么回事?
谷丙转氨酶升高是怎么回事?在门诊,经常有患者拿着体检报告,因转氨酶升高而来就诊,那么谷丙转氨酶升高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请肝病医院的专家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专家告诉我们,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
王子莲:乙肝妈妈的饮食营养治疗 低GI食物+运动等量法则
在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的并发症中,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非乙肝携带者)要高,风险比较大。王子莲教授说,对任何疾病,营养治疗都是一种基本的支持治疗法,可提供能量和营养素,全面调节体内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