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的分析介绍
自从1965年blumberg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以来,各国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人们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血清中有3种颗粒,一种是直径为16-25纳米的小球形颗粒。另一种是直径为22纳米、长50-230纳米的管型颗粒,还有一种是直径为42纳米的大球形颗粒。后一种大球形颗粒是一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又称dane颗粒,它具有双层壳的结构,外部成分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22纳米的小球形及管形颗拉性质相同,最初称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一直延续现在人们提到澳抗都会明白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澳抗的来源,是由于国外一名学者在研究输血是否会发生免疫反应时,无意中发现一名曾经反复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的血清和一名澳大利亚人的血清发生了免疫反应。因为当时这位学者还不清楚这个血液病患者的血清中有什么(抗体)物质和这个澳大利亚人血清中(抗原)物质发生反应,因此把后者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后来经过很多学者的研究证明,此澳抗与肝炎有密切关系,因此又称为“肝炎相关(伴随)抗原”。
随后的研究又证明,它仅与乙型肝炎有密切关系,在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病人的血清中,都能查到此抗原,因而改称为“乙型肝炎抗原”。后来,随着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发现,才进一步明确,所谓“澳抗”,实际上就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的外壳,从而命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以便能与乙型肝炎病毒内部的核心抗原相区别。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在肝细胞的细胞浆中形成的,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可在肝细胞胞浆中发现,当已传染上乙型肝炎病毒还没有发病时,病人血液中就会出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因此,检查病人血液中有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就为医生判断病人是否传染上乙型肝炎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多个结构区有了深人的了解,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分为s区、前s1、前s2区,目前发现前sl、前s2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还没有发病时早已出现,且早于hbsag,并认为,检测这两个抗原对于更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明显优于hbsag项目的检测。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已逐渐进入各中心临床实验室,相信不久的将来可能代替hbsag等指标的检测。
除了病人的血液中能查到hbsag外,在病人的唾液、精液、月经血、胆汁、乳汁之中也都能检查到。因此,病人的这些分泌物、排泄物也可能成为传染肝炎的传染源,其中,唾液可能在传播乙型肝炎方面有重要作用。
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外,其内部成分称为核心,在核心内含有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x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x抗原(hbxag),dna多聚酶(dnap)和一个部分双链的环形脱氧核糖核酸分子(hbv-dna)。生命是由蛋白质组成,核昔酸由各个不同碱基组成,不同碱基组成dna双螺旋结构,dna是蛋白合成的幕本核心,在病毒中起重要核心作用。如果dna破坏最后将导致整个病毒死亡。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它在肝炎细胞的细胞核中形成。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可在肝细胞核中发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病人血清中,也会出现与核心抗原相应的核心抗体,但核心抗体与表面抗体不同,表面抗体是针对hbsag的,对人体有保护作用,机体血液中有表面抗体,当外界侵入表面抗原时,可将其中和并驱逐体外,使机体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而核心抗体对人体无保护作用,如果核心抗体(hbcab)持续升高,则说明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仍然继续繁殖,核心抗体分为igm、igg成分,一般认为igm是急性感染早期出现的抗体,而且消失较早,igg为慢性感染或急性感染后期出现的,对判断病人慢性化程度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在1972年发现的,这种抗原一般认为只能在hbsag阳性病人的血清中检查到,由于e抗原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部分里面,因而病人血液中如果查到e抗原,就表明在病人体内仍有乙型肝炎病毒在继续繁殖。e抗原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称为e抗体,e抗体有人认为比e抗原出现为好,表明体内病毒繁殖的降低;但也有人认为e抗体阳性病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仍处于繁殖状态,所以单纯从e抗体阴性或阳性判断病人疾病的恢复不太可靠,学者们认为最有意义的是hbvdna和dnap,此两项指标目前被认为是判断乙型肝炎病毒体内繁殖的重要指标。
目前,使用较多的乙型肝炎病毒有3种抗原抗体系统,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hbsag,hbsab)、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和抗体(hbcag,hbcab)、乙型肝炎e抗原和抗体(hbeag,hbeab)。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进展,又相继出现2种抗原抗体系统,而且受到目前临床和实验人员的重视,即前s1抗原,前s1抗体;前s2抗原,前s2抗体。大多学者认为前s1、前s2抗原的阳性,表明体内乙肝病毒的繁殖,而前s1、前s2抗体阳性表明疾病的恢复及对再次感染起保护作用。乙型肝炎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强,在摄氏60度的条件下经1小时不能将它杀灭,但煮沸15-20分钟可将它完全杀灭。用0.3%-0.5%的过氧乙酸、3%的漂白粉也可将其杀灭。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病毒性肝炎在预防方面有何办法?11606
- 02. 脂肪肝是肝炎吗?10327
- 03. 胆管良性狭窄是如何引起的7507
- 04. 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什么?预防措施有哪些?13734
- 05. 肝炎在治疗之后应该注意哪些问题?9235
- 06. 消除乙肝歧视公益广告诞生 广告费今报全部转赠7693
热门阅读
- 01. 孕妇能打乙肝疫苗吗?
- 02. 将乙肝抗病毒加入医保范围
- 03. 女性丙肝的危害
- 04. 这种筷子用了会得肝癌 肝癌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 05. 咖啡因对慢性丙肝有好处吗?
- 06. 肝硬化都有哪些典型症状
- 07. 4种疾病容易导致肝纤维化发生
- 08. 几个好习惯祛除肝硬化诱因
- 09. 非均匀性脂肪肝的病因及治疗
- 10. 六种健康饮食帮助你治疗肝炎
图片推荐

夫妻间传染乙肝的几率大吗?
有网友咨询:夫妻间传染乙肝的几率大吗?上周我们单位体检,我被查出得了乙肝,幸好我爱人没被传染,那么,以后生活中,夫妻间传染乙肝的几率大吗?对此,我们特邀肝病医院专家来详细解答。 夫妻间传染乙肝的几率

如何减少乙肝母婴传播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 彭劼 近年来广泛推行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在我国作为计划免疫工程,对所有新生儿实行乙肝疫苗主动免疫。从人群感染率分布看,15岁以下少年儿童HBV感染率明显下降。然

乙肝癌变是少数
乙肝癌变是少数 在我国,慢性乙肝患者非常多,由于对肝病的不了解,很多人认为只要感染了乙肝病毒,最后的结果就是肝硬化——肝腹水——肝癌,其实并不是这样,乙肝癌变是少数,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乙肝患者能吃灵芝吗?
灵芝,大家都不陌生,其是中国传统珍贵药材,具备很高的药用价值,关于灵芝在本草纲目记载:“灵芝性平,味苦,无毒,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那如此治好,乙肝患者能吃灵

乙肝病毒携带者转阴几率大吗?
车女士、王先生、李先生都是今天在门诊上,被检查出来的乙肝人群,他们都属于乙肝病毒携带状态,但是他们都比较关注转阴问题,能不能转阴?如何转阴?比了解病情现状还关心,可以看出大部分乙肝人群的心声,那究竟乙

饮酒过度小心肝硬化!
饮酒过度小心肝硬化!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最大的代谢解毒器官。因此,摄入人体的很多物质都是需要通过肝脏代谢解毒的,而饮酒对肝脏有直接的损害作用,过度饮酒极易导致肝硬化的形成。那么,饮酒过度为

酒精性肝病的防治
酒精性肝病的防治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早期可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最终导致酒精性肝硬化。短期大量酗酒时也可诱发广泛肝细胞损害、坏死致肝衰竭。那么酒精性肝病应该怎样进行防治呢

四川泸州一家4口患肝癌 3个幼年子女寻社会收留
一家4口患不治之症,相继去世,家庭超半数人口患夜盲症这个不幸的家庭就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镇,这个家庭留下了一个女人刘维玉和她的4个未成年子女。近日,刘维玉考虑到凭一己之力难以抚养这么多孩子,开始寻求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