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的分析介绍
自从1965年blumberg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以来,各国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人们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血清中有3种颗粒,一种是直径为16-25纳米的小球形颗粒。另一种是直径为22纳米、长50-230纳米的管型颗粒,还有一种是直径为42纳米的大球形颗粒。后一种大球形颗粒是一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又称dane颗粒,它具有双层壳的结构,外部成分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22纳米的小球形及管形颗拉性质相同,最初称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一直延续现在人们提到澳抗都会明白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澳抗的来源,是由于国外一名学者在研究输血是否会发生免疫反应时,无意中发现一名曾经反复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的血清和一名澳大利亚人的血清发生了免疫反应。因为当时这位学者还不清楚这个血液病患者的血清中有什么(抗体)物质和这个澳大利亚人血清中(抗原)物质发生反应,因此把后者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后来经过很多学者的研究证明,此澳抗与肝炎有密切关系,因此又称为“肝炎相关(伴随)抗原”。
随后的研究又证明,它仅与乙型肝炎有密切关系,在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病人的血清中,都能查到此抗原,因而改称为“乙型肝炎抗原”。后来,随着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发现,才进一步明确,所谓“澳抗”,实际上就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的外壳,从而命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以便能与乙型肝炎病毒内部的核心抗原相区别。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在肝细胞的细胞浆中形成的,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可在肝细胞胞浆中发现,当已传染上乙型肝炎病毒还没有发病时,病人血液中就会出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因此,检查病人血液中有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就为医生判断病人是否传染上乙型肝炎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多个结构区有了深人的了解,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分为s区、前s1、前s2区,目前发现前sl、前s2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还没有发病时早已出现,且早于hbsag,并认为,检测这两个抗原对于更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明显优于hbsag项目的检测。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已逐渐进入各中心临床实验室,相信不久的将来可能代替hbsag等指标的检测。
除了病人的血液中能查到hbsag外,在病人的唾液、精液、月经血、胆汁、乳汁之中也都能检查到。因此,病人的这些分泌物、排泄物也可能成为传染肝炎的传染源,其中,唾液可能在传播乙型肝炎方面有重要作用。
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外,其内部成分称为核心,在核心内含有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x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x抗原(hbxag),dna多聚酶(dnap)和一个部分双链的环形脱氧核糖核酸分子(hbv-dna)。生命是由蛋白质组成,核昔酸由各个不同碱基组成,不同碱基组成dna双螺旋结构,dna是蛋白合成的幕本核心,在病毒中起重要核心作用。如果dna破坏最后将导致整个病毒死亡。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它在肝炎细胞的细胞核中形成。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可在肝细胞核中发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病人血清中,也会出现与核心抗原相应的核心抗体,但核心抗体与表面抗体不同,表面抗体是针对hbsag的,对人体有保护作用,机体血液中有表面抗体,当外界侵入表面抗原时,可将其中和并驱逐体外,使机体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而核心抗体对人体无保护作用,如果核心抗体(hbcab)持续升高,则说明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仍然继续繁殖,核心抗体分为igm、igg成分,一般认为igm是急性感染早期出现的抗体,而且消失较早,igg为慢性感染或急性感染后期出现的,对判断病人慢性化程度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在1972年发现的,这种抗原一般认为只能在hbsag阳性病人的血清中检查到,由于e抗原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部分里面,因而病人血液中如果查到e抗原,就表明在病人体内仍有乙型肝炎病毒在继续繁殖。e抗原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称为e抗体,e抗体有人认为比e抗原出现为好,表明体内病毒繁殖的降低;但也有人认为e抗体阳性病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仍处于繁殖状态,所以单纯从e抗体阴性或阳性判断病人疾病的恢复不太可靠,学者们认为最有意义的是hbvdna和dnap,此两项指标目前被认为是判断乙型肝炎病毒体内繁殖的重要指标。
目前,使用较多的乙型肝炎病毒有3种抗原抗体系统,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hbsag,hbsab)、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和抗体(hbcag,hbcab)、乙型肝炎e抗原和抗体(hbeag,hbeab)。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进展,又相继出现2种抗原抗体系统,而且受到目前临床和实验人员的重视,即前s1抗原,前s1抗体;前s2抗原,前s2抗体。大多学者认为前s1、前s2抗原的阳性,表明体内乙肝病毒的繁殖,而前s1、前s2抗体阳性表明疾病的恢复及对再次感染起保护作用。乙型肝炎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强,在摄氏60度的条件下经1小时不能将它杀灭,但煮沸15-20分钟可将它完全杀灭。用0.3%-0.5%的过氧乙酸、3%的漂白粉也可将其杀灭。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世界肝炎日:除了预防与规范 治疗乙肝或许有了“新办法”8723
- 02.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的预防有哪些?12876
- 03. 国内乙肝患者现状报告发布8871
- 04. 肝脓肿患者忌吃什么11588
- 05. 什么是肝炎后综合征12995
- 06. 细菌性肝脓肿的症状有哪些?9333
热门阅读
- 01. 含糖软饮料 伤肝伤的很深!
- 02. 乙肝孕妈妈,要学会科学挑“食”
- 03. 常见的肝囊肿病因
- 04. 肝炎患者忌吃隔夜菜及油炸食品
- 05. 急性肝衰竭的病因
- 06. 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将有效提高肿瘤治疗水平
- 07. 保护肝脏可常吃葡萄
- 08. 缓解酒精肝的食谱
- 09. 肝功能检查内容有哪些 这四项试验一个不能少
- 10. 胆汁性肝硬化的饮食保养
图片推荐
预防肝癌的七字方针
预防肝癌的七字方针?肝癌是临床常见的、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均应及时做好肝癌的防范措施,对此,肝病医院专家表示:要想有效预防肝癌,大家需做好“管水、管粮、防肝炎”。 预防肝癌的
产妇去世捐出心、肝、双肾、眼角膜挽回4人生命
4月16日下午1点30分,浙大一院2号楼6楼会议室,医院器官捐献办公室主任吴晓梁,向我们介绍了一位病人: 邵紫燕,21岁,一位双胞胎儿子的妈妈,因为妊娠急性脂肪肝引发的多功能器官衰竭和脑水肿,抢救无
熬夜会导致转氨酶升高吗?
晚上11点-凌晨1点,是肝脏排毒的时间。 当下,人们面临高负荷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加班、熬夜可谓是较为普遍,对于肝脏不好的患者来说,熬夜对病情是不利的,那熬夜会导致转氨酶升高吗?对此肝病专家给大家作出
肝移植成功率达95% 左半肝活体肝移植风险低
肝移植是针对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肝移植通常运用于发生严重肝脏良性疾病,比如肝硬化合并肝癌、肝硬化合并肝功能衰竭等,保守治疗已经无效而必须采取的治疗方法。活体肝移植已经普遍运用于临床,这
脂肪肝患者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吗
患者咨询:脂肪肝患者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吗? 专家回答:肝病医院专家指出脂肪肝患者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吗?对此今天有著名肝病医院肝病专家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 肝病医院专家指出:脂肪肝患者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吗
得了丙肝就得等死吗
得了丙肝就得等死吗?11月25日,安徽省卫生厅接亳州市卫生局报告,涡阳县丹城镇发生一起丙肝聚集性疫情,此前数天,涡阳县疫情值班人员在网报信息系统发现,丹城镇老天村丙肝病例发病超过往年水平,随即进行上报
恢复肝功能防止肝纤维化 中医治慢肝的特色与优势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在西医治疗上核苷类似物与干扰素存在病毒变异及不良反应较大等诸多问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美国的世界肝病权威汉斯
ABO 血型不合肝移植的研究进展
正常情况下,肝移植受者与供者的血型要相一致或相容时才能实施,但在临床上常会遇到捐赠者与受者 ABO 血型不一致的现象。为了增加供肝数量,人们开始考虑并开展 ABO 血型不合肝移植。目前,在紧急或供者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