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肝病知识肝病症状 → 慢性肝病患者要警惕被骨质疏松缠上举报

慢性肝病患者要警惕被骨质疏松缠上

作者:admin    来源:用户投稿    时间:2019.1.4       浏览: 11741次

  慢性肝病患者要警惕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它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根据原因不同,骨质疏松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为老年或绝经,主要发生于70岁以后的老年人及女性绝经后5-10年内;二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包括内分泌代谢疾病、肝肾疾病、某些药物如激素、器官移植术后等。

  骨质疏松一种悄然进展的疾病。0-30岁是骨形成大于骨吸收的骨量积累阶段,30岁达到峰值,30-50岁是骨形成与骨吸收动态平衡阶段,50岁以后女性由于绝经骨量快速丢失,65-70以后进入退化性骨丢失阶段。骨量的丢失除了和年龄有关外,还与疾病、激素水平、药物、维生素D缺乏、体力锻炼不足、抽烟、酗酒、碳酸饮料等有关。

  在美国,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15%-20%,英国50岁以上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23%,在我国抽样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10%左右,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14%。随着年龄增长,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也在增加:40-49岁女性,患病率为 0。2%;50-59岁女性为5。2%;80岁以上女性为53。3%。

  出现骨质疏松会有哪些症状呢?常见症状包括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脊柱变形、严重者出现身高缩短、驼背、骨折( 胸椎、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为常见部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发生骨折之前,骨质疏松症的症状是非特异性的,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就是骨折。发生过一次骨折,再次骨折风险也明显增。60岁-65岁女性因骨质疏松而造成的骨折约占56%,男性占29%;65岁以上人群70%的骨折可归因于骨质疏松。因为1/4的骨折患者需要家庭护理,长期卧床带来褥疮、肺炎、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等,甚至导致残废,更严重的是,髋部骨折2年内死亡率25% 。

  怎样诊断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的常用方法。如果没有条件检查骨密度,那么3年内身高变矮3cm以上、驼背及脊柱变形、X光片透亮、有其他骨质疏松典型临床表现并合并一项以上危险因素都可以判定为骨质疏松。因为骨质疏松,还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脆性骨折:轻微外伤(如低于身高的坠落、跌倒等)或无外伤史,但有骨折的体征,称为脆性骨折,出现脆性骨折无论骨密度高低都可以诊断骨质疏松。

  慢性肝病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慢性肝病患者由于维生素D代谢异常、钙吸收不良等因素,更易继发骨质疏松,其中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最为常见。因此,慢性肝病是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 肝病医院对32例肝硬化患者和40例健康人的骨密度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 肝硬化组合并骨密度异常23例(71.9%),其中骨质疏松9例(28.1%),骨量减少14例(43.8%),对照组发生骨密度异常8例(20%),其中骨质疏松1例(2.5%)骨量减少7例(17.5%),两组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肝硬化患者较健康成人更易合并骨代谢异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肝功Child C级患者应常规检测骨密度。

  肝病患者如何防治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并不是肝病的症状,而是由肝病引起的,因此要想防治骨质疏松,还得从肝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做起。首先要强调基础措施:一是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摄入含钙丰富的均衡饮食、适当锻炼、阳光照射、避免嗜烟、酗酒及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防止跌倒,二是使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维生素D),补充钙剂:成人800mg/天,绝经期后妇女及老年人1000mg/天。维生素D摄入量:成人200IU/天,老年人400-800IU/天。慢性肝病患者建议应用活性维生素D3,如骨化三醇0。25-0。5μg/d,该药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钙。

  其次要强调早期发现。对于曾经发生脆性骨折、绝经后、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初次诊断PBC、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前患者,均应检测骨密度,具有上述危险因素而骨密度正常者应2-3年后复查,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者,应1年后复查。

  第三,如果确诊骨质疏松,应该在使用钙剂和维生素D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抑制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雌激素)或促进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等,此时最好到医院找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治。

  对于肝硬化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以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据报道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后骨密度增加。有的专家调查发现30例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的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骨密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如果能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该效应还可持续。还有报道称病毒清除可以降低绝经后慢性丙型肝炎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但是个别抗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酯使用期间可出现骨密度下降,因此治疗期间应注意密切监测。

  对于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者,使用熊去氧胆酸可以减轻胆汁淤积,增加维生素D及钙的吸收;酒精性肝病患者通过戒酒,增加营养,可改善肝功能,促进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

  正确认识、积极防治骨质疏松症,对于提高慢性肝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肝病科医生,在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诊疗随访管理中,还需要同时关注患者的骨质疏松状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改善慢性肝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更多肝病症状文章推荐:

肝功能不正常的症状有哪些?

肝郁气滞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甲肝乙肝丙肝有何不同?

赤橙黄蓝黑五色皮肤 竟是肝病预警信号

标签:慢性  肝病  病患  患者  警惕  骨质疏松  疏松  
图片推荐
    深圳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低于1%

    深圳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低于1%

    据深圳市疾控中心介绍,深圳儿童乙肝流行得到较好控制,目前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降至1%以下。  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疫苗诞生前,HBsAg携带率约为10%,即每10人就有1个乙肝携带者;深圳HBs
    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测的项目?

    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测的项目?

    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测的项目?乙肝抗病毒治疗不仅有其特定的停、用药标准,而且治疗期间亦应对其相关检查项目进行动态监测,以观察用药效果,那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测哪些项目呢?  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需监
    肝癌病人能吃草莓吗

    肝癌病人能吃草莓吗

    草莓鲜美红嫩,果肉多汁,营养价值高,含丰富维生素C,有助消化的功效,还可以巩固齿龈,清新口气,润泽喉部。那么肝癌病人能吃草莓吗?  草莓色泽鲜艳,果实柔软多汁,香味浓郁,甜酸适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
    研究表明看腰围即可推测是否患非酒精性肝病

    研究表明看腰围即可推测是否患非酒精性肝病

    通常,我们会认为肥胖者易患脂肪肝。然而,国际肝病大会上公布的一则研究表示,相比体重,从腰围更能准确推断一个人是否患有非酒精性肝病。腰部脂肪堆积会导致一些并发症,如非酒精性肝病。  据法国健康杂志《TO
    乙肝通过什么传播?

    乙肝通过什么传播?

    乙肝通过什么传播?乙肝,全称“乙型病毒性肝炎”,因其发病主要与感染乙肝病毒有关,故乙肝的传播途径亦于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相一致,那具体传播途径有哪些?乙肝通过什么传播呢?  乙肝通过什么传播?专家表示:
    清明养肝多吃“黑”!

    清明养肝多吃“黑”!

    转眼清明节快到了,中医认为,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很多人肝火旺,就会导致脾胃弱,常常出现失眠、易怒、腹胀、便秘等不适的症状。肝病医院专家建议:清明养肝多吃“黑”!这个时节可以多吃黑米、黑芝麻、
    治疗乙肝是防止乙肝后肝硬化的根本

    治疗乙肝是防止乙肝后肝硬化的根本

    治疗乙肝是防止乙肝后肝硬化的根本 乙肝病毒具有嗜肝性,一旦深入肝脏组织核,就会导致肝脏严重受损,乙肝病毒长期破坏肝脏组织是导致肝硬化的重要原因,乙肝后肝硬化人群每年都在上升,因此治疗乙肝是防止乙肝后肝
    网调丙肝知晓率仅50% 丙肝防控提高意识是关键

    网调丙肝知晓率仅50% 丙肝防控提高意识是关键

    2014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重新思考”是今年的主题。近年来肝炎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丙肝作为肝炎的一种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对丙型肝炎的
你是怎么知道肝囊网的?
  •   
  • 联系QQ 在线留言
    文章调用
    保存到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