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并非“补品”
作者:admin
来源:用户投稿
时间:2016.3.4
浏览:
7137次
丙种球蛋门是从千百万份血浆中提取的一种含多种“抗体”的生物制剂。其作用机理是被动免疫,即把他人体内的免疫物质(抗体)拿来为己所用。丙种球蛋白对甲肝、麻疹、风疹、水疱和腮腺炎等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对其他常见的多种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乙肝和癌症等,几乎无任何防治效果。
丙种球蛋白绝不能防治感冒。每年春秋冬季为流感频发期,许多家长纷纷为子女注射丙种球蛋白以求抗感冒,这是大错特错的。感冒病原体为病毒,且分类极多,又时刻处于变异之中,丙种球蛋白中不含针对感冒的特异抗体,故丙球决不能防治感冒。
对于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抵抗力差常常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的过程。总的来说,输注丙种球蛋白起到的只是暂时性的免疫保护作用,它的弊远远大于利的。如果奢望多输注丙种球蛋白来提高免疫力,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抑制其自身的免疫力,且易感染各类肝炎病毒(如乙肝、丙肝、戊肝)等。
对健康儿童和成人完全不必注射丙种球蛋白。防病主要是靠自身的免疫力,因为自然界传染病有上百种,而一个人即使体质再弱、也最多得几种病,即大多数传染病是在不知不觉中隐性感染人体的,它会促使人体产生种种“抗体”物质,使我们获得自身免疫功能。而多次注射丙种球蛋白会抑制和破坏人体自身产生免疫力的功能,反而降低了人体免疫抗病能力,使人更易生病。
最后,告诫大家,即使对症应用丙种球蛋白,也要掌握准确剂量:儿童仅为O.03毫升/千克体重,即一支3毫升的丙种球蛋白,可同时供3个儿童使用,且3~6个月注射一次即可。切忌过多,过频地使用,以防引起其他感染
上一篇:甲肝多复发 疲劳是“主谋”!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甲肝患者要注意定期消毒 营养均衡的饮食助康复12355
- 02. 肝炎饮食多吃少脂食物 劳累过度更易惹上肝炎8567
- 03. 甲肝通过消化道传染 防甲肝需从饮食上做起12753
- 04. 甲肝饮食保养几要点8881
- 05. 甲型肝炎应该怎么吃7472
- 06. 春季养肝美食——菠菜粉丝肉丸汤7204
热门阅读
- 01. 为何乙肝患者易肝功能反复异常 如何保护肝功能?
- 02. 指证脂肪肝的六大要犯
- 03. 肝腹水患者四大心理护理方法
- 04. 乙肝病人如何进行肝脏护理
- 05. 为什么乙肝治疗尽量不用降酶药?
- 06. 乙肝女性怀孕需注意啥
- 07. 乙肝大小三阳都有可能发生癌变
- 08. 如何预防肝硬化症状加重
- 09. 甲肝多复发 疲劳是“主谋”!
- 10. 揭秘造成肝脏损伤的两祸首
图片推荐

治疗肝硬化应该考虑以下六个方面
治疗肝硬化应该考虑以下六个方面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如果不进行有效治疗会产生很多并发症,甚至影响到人的寿命,对于肝硬化的治疗有很多中方法,其中有6点最为重要。 肝硬化是否可以治疗其实与所采用

乙肝患者贫血吃什么好?
最近气色不是很好,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贫血,不太严重,建议我在饮食上多吃些补血的食物,但食疗这块不太了解,出现贫血应该吃什么?乙肝患者贫血吃什么好? 鉴于上述患者的疑问,肝病专家指出:乙肝患者本身就

当心!药物伤肝会“潜伏”
提起肝病,很多人会想到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病,但临床上,我们也常遇到因服药不当引起肝损伤的案例。最近,我们科就收治了一位因服中药不当,诱发亚急性肝衰竭的64岁女性患者。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希望大家

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什么会出现黄疸?
黄疸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但很多患者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黄疸?到底,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什么会出现黄疸?乙肝病毒携带者出现黄疸严重吗?对此,我们来看看肝病医院专家是如何解答的。 乙肝病毒携

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分期 肝纤维化论坛精华
肝纤维化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尤其是近年来无创诊断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为此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香港中文大学等联合主办了关于“肝纤维化诊断与分期”的继续教育课程。本次继续教课

今年我国肝病患者将继续得到公益防治
2016年我国肝病公益防治措施3月20日正式公布,广大肝病患者将继续得到援助医疗。 国家卫计委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数十万患者死于肝病及相关并发症,导致直接和间接损失达9000亿之多。当天,由中国

为何脂肪肝多是肥胖人?
目前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导致脂肪肝的病因有很多,其中肥胖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那么,到底为何脂肪肝多是肥胖人?对此,肝病原因专家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为何脂肪

西媒:美实施世界首例HIV阳性患者间肝移植手术
西媒称,在南非这个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地区,很多潜在的器官捐献者都是HIV阳性患者,这使得这里做出了世界其他地区从未想过的决定:将HIV阳性死者捐献的肾脏移植到同样是HIV阳性的病人身上。在南非拥有了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