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治疗脂肪肝
祖国医学无“脂肪肝”的病名,可归属于“胁痛”、“积聚”等的范畴。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与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久卧久坐、体丰痰盈、感受湿热毒邪、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有关。病机方面,董氏等 [1] 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湿痰瘀热互结,痹阻肝脏脉络。治疗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祛痰化湿为大法。雷氏 [2] 认为病理基础与痰、湿、瘀、积有关,常因痰湿碍脾,能食而不化,形成食积,且郁滞化热;瘀、积影响气血循行,导致气郁、血瘀,相因成病,胶结难解,形成痰、湿、热、气、血、食六郁之证。向氏等 [3] 则强调其基因病机是热毒湿浊蕴结于肝。王氏 [4] 认为肾中精气不足,阴阳失衡,藏精主水及气化功能失调,水不及涵木温土,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血脂失于正常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痹阻于肝,则为脂肪肝。总之,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肝脾肾三脏,虽然虚实兼夹,但以邪实为主。水湿、痰浊、瘀血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脂肪肝提示健康危机
近年来中医治疗脂肪肝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许多方药有良好的抗脂肪肝的作用,且副作用小,显示出中医治疗脂肪肝有良好的前景和潜在的优势。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1)临床研究缺乏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影响了对疗效的评价,应尽快统一标准,使其客观化,特别要加强B超诊断量化、分级的研究,并且推广使用CT等先进诊断技术。(2)大宗病例研究的报道较少,应通过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提高疗效的可信度,尤其要有对照研究。(3)应该加强远期疗效的观察。(4)脂肪肝的致病因素很多,有肥胖、酒精中毒、糖尿病、营养失调、药物中毒等,其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应更有选择的对不同病因所致的脂肪肝进行针对性治疗,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5)开展系列动物实验研究,逐渐探明其作用机制。
祖国医学认为脂肪肝归属于中医的“积证”、“积聚”、“痰浊”、“肥气”等范畴。目前,对脂肪肝的治疗,西医尚无疗效显著的药物,主要应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而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具有疗效稳定、持久、不良反应少等优势。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下就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脂肪肝是现代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在男性人群中患脂肪肝人数可超过5%,在超过标准体重50%的肥胖人群中,该病发生率可达50%左右,且多集中于30~60岁的男性。患病后病人会出现某些类似慢性肝炎的体征,如肝功异常,肝区不适等。脂肪肝代谢异常往往还能加速和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胆石症的发生或恶化。
一般西医认为当脂类储积过多时,即被认为患上脂肪肝。当脂类储积超过肝脏自重10%~25%时,称中度脂肪肝。当脂类储积超过肝脏自重25%~50%时,称重度脂肪肝。中、轻度脂肪肝可无任何症状。慢性肝炎患者因限制体力活动,可造成21%的病人继发脂肪肝。妊娠后期妇女因同样原因可引起急性脂肪肝。糖尿病人伴发脂肪肝的发病率是25%。持续酗酒10年以上的患者,90%可产生脂肪肝,它是酒精性肝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病。
中医认为脂肪肝属于积聚与瘀痰范畴。可有舌质暗,有紫点,有瘀斑,有腻苔,约占65%。该病发生机理以气滞血瘀为本,以肝胆湿热为标。以饮食不节、情绪不佳、肝失疏泄为诱因,以气滞于内、肝络阻塞、脾失健运、浊邪害清、气血痰瘀互结于胁下为基本病机。按照所述病机,脂肪肝可分为4型,其治法如下:
1、气滞型———治法为疏肝解郁,行气和中。方当以柴胡疏肝散与逍遥散和方。
全方特点:理气为主,兼有行血,调肝为重,佐以健脾,柴胡为升,枳壳为降。主要药物为:
柴胡10克、枳壳6克、白芍15克、甘草6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泽泻15克。
2、血瘀型———方法为疏肝养血,活血化瘀。以膈下逐瘀汤为主加减。全方特点:气血双调,养血破瘀,以降为主,降中有升。主要药物为:
桃仁6克、川楝子6克、元胡6克、五灵脂10克、丹参10克、川芎10克、草决明6克、山楂15克。
3、湿热型———疗法为祛湿化浊,清热解毒。方用平胃散加减。全剂要点:行气理气,分利湿热。主要药物为:
苍术10克、厚朴6克、青皮10克、陈皮6克、车前子15克、荷叶20克、泽泻15克、甘草6克。
4、痰瘀型———方法为柔肝养血,化浊消瘀。以旋复花汤和大黄蔗虫丸和方加减。全方特点:通利三焦,利胆降浊,化痰消瘀。主要药物为:
青黛15克、昆布10克、栀子15克、茵陈6克、大黄10克、蔗虫15克、首乌15克、郁金6克。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中度脂肪肝的症状是什么?11782
- 02. 中度脂肪肝的饮食调理方法9622
- 03. 正确治疗脂肪肝的方法是什么12649
- 04. 中西医治疗脂肪肝9026
- 05. 这些食物能预防脂肪肝12081
- 06. 脂肪肝的治疗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