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逐瘀治疗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为饮酒过度导致的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等连续性肝损害。酗酒与肝病的关系,远在古希腊即已知晓,19世纪中叶对酒精与脂肪肝的关系曾有详细描述。就世界范围来说,肝硬变患者中酒精中毒者居多,如奥地利啤酒工人可随意饮用啤酒,其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为26%,而在金属工人中则仅为9.3%。另有资料表明,如每日饮酒精80~150克则肝硬变的危险增加5倍,如超过每日160克则增加25倍,而女性所需剂量较男性更小。因此饮酒过度不仅是酒精性肝病的病因,而且病情严重程度与酒量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积极探索有效中药进行防治,已成为肝病临床与科研面临的新课题。酒精性肝病初期可无任何症状,进一步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疼痛,乏力肢困,黄疸,肝脏肿大及压痛,蜘蛛痣,甚至下肢水肿,腹水至昏迷等,其发病与饮酒量和饮酒时间直接相关。酒精性肝病的诊断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基本沿用如下标准:(1)饮酒精≥40g/d。(2)连续饮酒年限>5年。(3)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4项中有两项以上指标升高。(4)经B超或CT证实有脂肪肝、肝硬化或慢性肝损害。(5)排除其他肝病。
酒精性肝病属于中医“伤酒”、“胁痛”、“酒疸”、“酒胀”、“酒癥”、“酒劳”范畴,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即论述了酒疸病的证治:“心中懊(竖心加农)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不利,足下热。”描述了该病的主要症状,而“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则指出了吐、下为酒疸的两种治法,也即因势利导,逐邪外出。“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目青面黑,肌肤爪之不仁,大便正黑,皆为瘀血之征,指出了酒疸病与瘀血相关。《沈氏尊生书》中记载了治疗酒积症的酒积丸,方用黄连、乌梅肉、半夏曲、枳实、杏仁、砂仁、巴豆霜等药配制,方中半夏曲、杏仁化痰祛浊,枳实破气泻痰,巴豆霜攻泻截痰,砂仁健脾祛湿化痰,其化痰祛浊治法可见一斑。据笔者观察,该病临床大致可分为湿浊中阻,湿热内积,气虚血瘀等证型,以酒湿困脾,痰瘀阻滞为病机特点。饮酒过多,湿热内积,湿浊困脾“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痰浊乃成,“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性稠浊,注于血脉,则血行凝涩,久则成血瘀,形成痰浊与瘀血互结之证,因此自拟化痰逐瘀为基本方(白芥子10g,胆南星6g,法半夏10g,陈皮10g,鸡内金10g,丹参15g,赤芍10g,垂盆草10g,马鞭草15g,当归12g,葛根15g)治疗,湿浊中阻型加砂仁5g,茵陈15g,郁金10g;气虚血瘀型加黄芪15g,生晒参10g,桃仁6g,共治疗46例,并与西药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表明治疗组对酒精性肝病患者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疼痛,乏力肢困,黄疸等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对患者ALT、AST、ALP、GGT等肝功能指标及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等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改善作用,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方中白芥子、胆南星、法半夏、陈皮化痰祛浊,白芥子善搜内外痰结,鸡内金《本草纲目》言能消酒积,垂盆草、马鞭草解毒和肝,当归、丹参、赤芍、葛根、马鞭草活血逐瘀,丹参且有促进肝细胞再生及降脂作用,全方共奏化痰解毒,逐瘀消积之功。
在中药治疗的同时严格戒酒,截断病因,明确戒酒本身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意义也是治疗非常重要的一环。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酒精肝的症状有哪些呢?11970
- 02. 酒精肝喝茶要注意什么13313
- 03. 酒精肝的运动方法11752
- 04.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药物9106
- 05. 酒精肝能彻底治愈吗?9084
- 06. 酒精肝患者该怎样进行护理1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