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肝病知识肝病健谈 → 监测乙肝表面抗原可指导治疗举报

监测乙肝表面抗原可指导治疗

作者:admin    来源:用户投稿    时间:2019.1.15       浏览: 11828次
   表面抗原可反映肝内病毒水平

  众所周知,当人体感染乙肝病毒(HBV)后,若在急性期内不能将之彻底清除,则变为慢性HBV感染,病毒会一直留在体内,随时可能“作怪”(病毒复制、升高,破坏肝细胞)。

  其中,位于肝细胞核内一个叫cccDNA的基因,正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所有HBV均靠它复制出来。

  “我们平时所作的病毒量检测,其实是反映血液中乙肝病毒的水平,而表面抗原的水平,可以反映肝内的病毒水平。”陈力元(香港肝病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肝脏护理中心教授)解释,表面抗原滴度越低,肝内病毒量越少。尽可能地把肝内病毒持久抑制甚至清除,正是抗病毒治疗的最佳疗效。

    治疗停药后,疗效仍在提高

  正因表面抗原水平能反映肝内病毒的情况,且属于无创检查,故在治疗过程对其进行定量监测,可了解肝内病毒的情况,以及预测停药后的持续疗效(e抗原及表面抗原的变化趋向),对指导治疗意义重大。

  例如,通过定期(如治疗24周、48周时)对表面抗原进行定量检测,除可了解e抗原变化外,还可及早获悉表面抗原能否消失,以及未来消失的可能性。

  曾有针对e抗原阳性(大三阳)病人的研究显示,在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期间,表面抗原滴度下降到一定数值时,e抗原血清转换(大三阳转小三阳)率更高。且在这些病人中,部分还有望获得表面抗原清除。

  “若表面抗原水平无多大变化,意味其消失的机会较低。”陈力元说,此时医生可尝试调整治疗方案,如延长治疗等,这样,有部分人仍可能出现表面抗原的滴度下降。

  另外,陈力元表示,在干扰素治疗结束时,表面抗原的清除率并不高;但在停药后,疗效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提高。

  一项对e抗原阴性(小三阳)病人的研究数据显示:在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48周结束后,表面抗原水平仍会继续下降,若降至一定水平,就可能出现表面抗原的清除(停药时的表面抗原清除率为3%,到第5年时,则达12.2%)。

    国内医院也开始作定量检测

  在过去的慢性乙肝治疗中,表面抗原自然转阴的概率非常低,曾一度被认为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也正因此,乙肝病毒受抑制(检测不到)及e抗原血清转换(大三阳转小三阳),成为目前的现实治疗终点。

  但是,在盖中涛(山东省传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看来,即便抗病毒治疗后,获得e抗原的血清转换,也只是达到较“理想”的目标,并非最终目标。表面抗原清除甚至转换(即表面抗原消失,表面抗体产生),才是最接近“临床治愈”的状态。

  现在,随着药物研究的发展,表面抗原转阴并非“遥不可及”。所以,若有一定条件(包括身体条件及经济条件),也是可以有所追求的。

  当然,就目前而言,国内能进行表面抗原定量监测的医院,仍屈指可数;且不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还不了解该方面的知识,故仍需进一步普及教育。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标签:监测  乙肝  表面  抗原  指导  治疗  
联系QQ 在线留言
文章调用
保存到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