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 “肝豆”患者需终生治疗
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彭劼教授在8月18日南方医院举办的《肝豆状核变性学术专题会》上,就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做了一番深入的解读,将自己对指南的理解和认识传递给更多临床医生。彭劼教授认为,肝豆状核变性虽然是一种可控制和治疗的遗传病,但是由于医生患者认识的不足,医生误诊误治、患者不顺从治疗,都会导致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差,所以提高思想认识和诊疗水平,是临床医生必须终身学习的。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是由基因变异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基因变异,表达下降,导致体内铜代谢异常,铜沉积到肝脏、角膜、脑、肾脏等器官,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
研究发现,铜元素在人体内,会起到一定的抗癌和杀菌作用,而铜在体内的含量和代谢都有严格的标准,一旦铜代谢出现问题,就会引起疾病发生。

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彭劼教授解读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
彭劼教授对“肝豆”的解读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铜在体内的代谢和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铜经肠道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大部分铜先与白蛋白疏松结合,然后进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铜与α—2球蛋白(前铜蓝蛋白)牢固结合称铜蓝蛋白(CP),CP具有氧化酶的活性,半衰期长,稳定。而循环中的铜,90%—95%结合在铜蓝蛋白上,可排入胆汁中,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重要生物酶的合成,剩余的铜可通过胆汁、尿液、汗液等排除体外。
当基因发生变异,表达下降,铜在肝细胞内累积而不能排到胆汁中,沉于肝,或排入血沉于肾脏、角膜、脑等器官,同时,当基因发生变异时,铜与前铜蓝蛋白结合力下降,导致铜蓝蛋白含量降低,至于为什么基因变异会影响铜与前铜蓝蛋白的结合力,彭劼教授说,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年龄
肝豆状核变性青少年期起病,少数可持续至成年期,发病的年龄在4—50岁,个别也有80岁发病。由于铜沉积的顺序和过程、时间,铜首先会沉积于肝脏,然后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脑、角膜、肾脏等器官,所以以肝脏症状起病者平均年龄约为11岁,以神经症状起病者平均年龄在19岁,而未经治疗最终都会出现肝脏和神经损害。
彭劼教授说,肝豆状核变性起病多缓慢,少数患者可由于外伤、感染或其他原因而呈急性发病。
肝豆状核变性易误诊为肝性脑病、癫痫、青春期精神病
由于肝豆状核变性会引起广泛的神经损伤,皮质功能损伤会引起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情感行为性格异常,情绪失控,晚期可有器质性精神病症状;出现小脑损伤,会导致共济失调和语言障碍;椎体系损伤,会出现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和假性球麻痹;下丘脑损伤,会出现肥胖,持续高热及高血压;少数患者会有癫痫,少数患者会由于行为异常被误诊为青春期精神病,有进展性的肝病患者,精神症状会被误诊为肝性脑病。
要避免这样误诊的情况出现,彭劼教授强调,要做好其他的铜系列的检查,铜蓝蛋白含量,尿铜,肝铜,游离铜,K-F环和基因测序,为肝豆状核变性的确诊、减少误诊提供最有利的临床证据。
具体的肝豆状核变性检查标准如下:
1、铜蓝蛋白水平特别低(<5mg/dl,)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最有力的证据,若稍低于正常水平,进一步的检查是有必要的,所以临床上铜蓝蛋白越低,诊断意义越大,不过铜蓝蛋白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肝豆状核变性。
2、尿铜正常值<50μg/24小时,发生肝豆状核变性时,尿铜值>100μg/24小时,如果超过40μg/24小时,则有可能患有肝豆状核变性,须做进一步检查。
3、肝铜正常值干重≤50μg/g,如果发生肝豆状核变性,肝铜干重≥250μg/g,肝铜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金标准。
4、角膜色素环(K-F环)是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重要体征,表现为角膜后弹力层棕色环,发生于双眼或者单眼,神经型阳性率达到90%—95%,肝型阳性率达到50%—80%。
5、基因检测:肝豆状核变性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发现基因变异为纯合或者复合杂合突变即可确诊,不管有无发生症状。
肝豆状核变性用药治疗 对妊娠和哺乳没有影响
确诊肝豆状核变性,就需要立即采用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有D—青霉胺,曲恩汀,锌剂等。D—青霉胺和曲恩汀主要用于有症状患者的初期治疗,对没有症状的患者或者有症状但是在维持治疗的患者,可采用锌剂。有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应该立即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
锌剂可作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一线治疗用药,尤其是神经病变和孕妇,不能耐受青霉胺者的维持治疗,彭劼教授指出,锌剂作为一线长期用药,不会对妊娠期女性和哺乳期女性产生影响,所以怀孕和哺乳都可以正常进行。不过这些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少吃用铜含量高的食物,如贝类、干果、蜜糖、巧克力以及蘑菇和动物内脏等。
最后,彭劼教授强调,肝豆状核变性治疗是一项需要终生进行的“艰巨任务”,要做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长期随访和管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的改善,及时发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以进行及时的急救和处理,这样才会尽可能地较少患者的病情反复,恶化,甚至死亡。
更多肝病专家文章:
1、肝豆状核变性学术研究会:豆状核变性 一个容易被误诊的疾病
2、杨旭:肝豆状核变性误诊误治严重 铜代谢指标诊断意义重大
3、侯金林:肝豆状核变性需终生治疗 需建立长期随访和病人管理制度
4、陈金军:肝豆状核变性小孩及时治疗预后效果好
5、孙剑:丙肝治愈率可达85% 高危人群应早筛查早治疗
6、王鹏:干扰素治疗丙肝的副作用停药可消失
7、吴茂盛:肝豆状核变性可遗传 维持治疗女性可妊娠哺乳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肝纤维化该怎样治疗?7339
- 02. 春季妙食豆腐 清火益气养肝脏7316
- 03. 感染肝纤维化症状有哪些13104
- 04. 当今肝移植的若干问题8536
- 05. 慢性胆囊炎有哪些症状12575
- 06. 药物性肝炎定义8475
热门阅读
- 01. 脂肪肝惊人的并发症
- 02. 肝腹水的概述
- 03. 小孩肝火旺 家长要注意养护方式
- 04. 肝火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
- 05. 得了肝硬化不能喝蜂蜜
- 06. 乙肝与丙肝的区别
- 07. 肝病主要有哪些症状
- 08. 营养不良肝硬化原因是什么
- 09. 肝癌早期有哪些明显症状
- 10. 什么症状标志着肝癌到晚期?什么影响肝癌治疗效果
图片推荐

面色发黑是怎么回事?
面色发黑是怎么回事?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见到很多人的面色发黑,其中很多都是肝病患者,这是为什么呢?面色发黑是怎么回事?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面色发黑是肝病面容的一种典型表现,特点为面部皮肤色泽逐渐变暗,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为捐肝女孩默哀
11月22日晚,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进行肝移植手术之前,和众医护人员一起来到捐肝女孩吴华静的遗体旁举行默哀仪式,深深的鞠躬,包含着的是对生命的无限尊重。黄洁夫副部长与众医护人

养肝护肝食疗方
肝病患者养肝护肝,不仅有利于病情治疗,也有利于病情康复、增强免疫能力、恢复肝功能。养肝助阳防寒。我们给大家整理了几个养肝护肝食疗方,希望对广大网友有所帮助。 养肝护肝食疗方一:补肝防寒菜 茄汁青鱼

酒精性肝病的防治
酒精性肝病的防治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早期可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最终导致酒精性肝硬化。短期大量酗酒时也可诱发广泛肝细胞损害、坏死致肝衰竭。那么酒精性肝病应该怎样进行防治呢

夫妻之间传染乙肝的几率大不大?
众所周知,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乙肝病毒主要是通过血液、体液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的。那么,夫妻之间传染乙肝的几率大不大?对此,我们来看看肝病医院专家是如何解答的。 夫妻之间传染乙肝的几率大不大?专家表示

自贡教师患肝癌去世 捐眼角膜愿他人见光明
3月2日下午,带着父亲的骨灰盒,圆圆从自贡回到了工作地北京。 2月17日,父亲邓骏因肝内胆管癌治疗无效离世。这些日子,父亲生前嘱托总在心中回荡,我是一名纯粹的党员,死后我任何的器官和组织都要捐献出来

每名乙肝患者每年少花1万多元
专利药、进口药价格昂贵是导致百姓看病贵的原因之一。近日,有好消息传出: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向社会公布,其中有慢性乙肝一线治疗药物替诺福韦酯,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与之前公立医

共餐、握手、接吻会传染乙肝病毒吗?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 骆抗先教授 体液会传播乙肝病毒吗? 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能传播乙肝病毒,故乙肝病毒是血液病毒,在美国乙肝也是一种性病。 除此之外,“大三阳”慢性乙肝病毒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