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肝脓肿治验方
细菌性肝脓肿属于中医学“肝痈”、“胁痛”、“黄疸”等范畴,由于肝胆互为表里,连膜同脂,因为七情内郁或恼怒伤肝,导致肝失疏泄,胆失洁净,郁则气结血凝,清热化火,胆虚则不能决断,火热愈炽,因而形成肝痈。
本病的病机关键为热毒瘀滞,肝络壅阻,酿脓成痈所致。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通瘀排脓为主。恢复期则以扶正托毒,消痈排脓为要。临床上可在大剂量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以促进炎症吸收,并视其邪正气血的盛衰,热毒瘀滞的轻重,酌情选方用药。
中医妙方:
1、败酱消脓汤:
方药:败酱草15克、金银花15克、薏苡仁30克、当归尾10克、赤芍10克、穿山甲6克、皂角刺10克、香附10克、续断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解毒消痈,活血化淤。
2、肝痈方:
方药:蒲公英60克、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红藤、冬瓜仁、薏苡仁各30克、牡丹皮20克、赤芍12克、柴胡、天花粉、黄芩、桃仁、甘草各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剂。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化淤,消肿排脓。
3、活肝灭原汤:
方药:柴胡12克、白头翁15克、大叶桉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其中水煎2次的混液300ml,晚上1次顷服;余1次在次晨水煎,药液为150ml空腹服)。
功效:清热利湿通腑,疏肝理气止痛。
4、蒿芩清胆汤:
方药:青蒿20克、黄芩12克、竹茹12克、陈皮8克、半夏8克、茯苓、枳壳各10克、滑石15克、青黛10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利胆,化湿和中。
5、白虎金连汤:
方药:生地黄、金银花、生石膏、赤芍、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柴胡、知母、黄芩各15克、玄胡、牡丹皮、细辛、生大黄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清肝解毒,化淤祛痛。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肝病患者吃土豆要注意什么9248
- 02. 婴儿肝炎综合征需要隔离治疗吗?10517
- 03. 12家发布虚假广告媒体被查处详单8163
- 04. 药物性肝炎能痊愈吗?这些危害不可忽视!11949
- 05. 肝纤维化患者的饮食怎么安排10637
- 06. 乙型肝炎黄疸越重传染性越强吗12693
热门阅读
- 01. 肝内胆管结石应做什么检查
- 02. 武汉治疗乙肝哪家医院最好
- 03. 专家称:每天一瓶啤酒持续五年容易患酒精肝
- 04. 慢乙肝自我保健很重要
- 05.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
- 06. 甲肝喜欢哪个年龄段的人?
- 07. 吃什么食物对肝功能好?
- 08. 小三阳患者症状具体都有哪些
- 09. 乙肝孕妇能有健康后代吗?
- 10. 乙肝小三阳患者肝火旺怎么办?
图片推荐
高质量睡眠有益于肝病健康!
高质量睡眠有益于肝病健康!临床观察发现,多数肝病患者伴有失眠、情绪不稳定、倦怠、乏力等症状。因此,对于肝病,尤其是重度肝病的治疗,肝病医院专家建议肝病患者要保证高质量的睡眠! 高质量睡眠有益于肝病健
为什么会有脂肪肝?
咨询:近期体检,我被告知患有轻度脂肪肝,我很纳闷“脂肪肝”不是富贵病吗?不是只有肥胖、经常吃肉的人才会得吗?本人体型偏瘦,平时也不爱吃肉,为什么会有脂肪肝? 为什么会有脂肪肝?首先,大家需了解“脂肪
乙肝治疗需要注意什么?
乙肝患者的治疗一直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很多患者由于盲目治疗,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还加重肝脏的负担,从而导致了病情的恶化。那么,乙肝治疗需要注意什么?肝病医院专家在此作出了详细的介绍。 乙肝治疗需
六个护肝小秘方
六个护肝小秘方 近些年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对肝脏也越来越重视,因此保肝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的话题,哪些方法能保肝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六个护肝小秘方。 一:多喝水 多喝水可补充体液
怎样有效消除脂肪肝?
怎样有效消除脂肪肝?近些年患脂肪肝的人很多,大部分人都不是很在意,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一类疾病,没有什么大碍,但是脂肪肝时间长了也会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形成,那么怎样有效消除脂肪肝呢?我们来简单了解
肝病患者春节期间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冬季悄悄的来临,转眼就要到春节了,春节期间,慢性肝病患者若不注意生活饮食的保养,很容易导致病情的加重。那么,肝病患者春节期间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看肝病医院专家是如何介绍的。 肝病患者春节期
女童高烧没胃口 竟是甲肝找上身
一名10岁女童日前突然高烧不退,整个人无力又没胃口,原以为只是一般感冒;不料就医发现肝指数飙到1000,确诊为A型肝炎,就连妈妈也被传染,且症状更严重。 台大医院新竹分院小儿肠胃科主治医师戴季珊说,
处暑吃鸭子养肝吗?
网友咨询:处暑吃鸭子养肝吗?后天就是处暑了,妈妈每年处暑都会买鸭子吃,她说鸭子可以养肝,我爸爸有肝炎,请问处暑吃鸭子养肝吗? 专家解答:中医学认为鸭肉性寒,可大补虚劳、滋阴养胃,消毒热、利小便、退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