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肝炎的病因有哪些?
一、肝细胞变性坏死
肝细胞变性:此种病理改变可逆,故轻型肝炎的病理改变多属此型。
1、胞浆疏松化:由于蛋白质代谢障碍,胶体渗透压的改变,细胞内液增加,胞浆疏松,细胞肿帐,电子显微镜下见胞浆中线粒体减少,核蛋白体颗粒消失。总之肝细胞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由胞浆内蛋白变性所致,蛋白变性逐渐加重,则泡浆胶渗压增加,胞浆内液继续增加,肝细胞肿胀,胞内颗粒成分消失,原来多角形的肝细胞变成球形,原来实体性肝细胞变成半透明梂,有人称此时之肝细胞为气球状,故称为“气球样变性”。
2、嗜酸性变和嗜酸小体形成:肝细胞在气球样变的基础上进一步病理变化,则出现肝细胞嗜酸性变。
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坏死通常有两种形式,坏死与液化性坏死:
1、凝固性坏死:由嗜酸性小体进一步病变,则浓缩,则肝细胞进一步缩机继之坏死呈凝固性点状。
2、液化性坏死:肝细胞气球样变发展而来,核溶解,细胞胀大破裂,溶解坏死。重型肝炎之肝细胞坏死通常属此型者较多。当然液化性坏死有时只存在于少数肝细胞,呈点状分布。临床上并不引起重症肝炎,只有发生液化坏死的肝细胞比较多,呈丛集性存在时,临床上才出现重症肝炎。
二、渗出性改变
渗出性改变主要是指炎性细胞侵润,其部位通常波及肝脏汇管区反扑苋小叶。肝小叶的坏死区炎细胞侵润常呈小灶性点状分布,有时散在于肝细胆小梁之间及汇管区,侵润的炎性细胞主要是单核细附和淋巴细胞,有时可见少量的浆细胞及中性细胞。
三、增生性改变 星形细胞增生肥大。呈棱形成多角形。向肝窦突出,或从窦壁上脱下,肋吞噬细咆,星形细胞本身就具吞噬作用。
四、肝细胞再生
肝细胞坏死时,临近肝细胞可直接或间接分裂增殖进行修复,这就是肝细胞再生,此现象在病变早期即可出现。随着肝炎病程的进展,肝细胞再生也各不相同,轻型肝炎坏死灶小。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恢复肝功能防止肝纤维化 中医治慢肝的特色与优势13944
- 02. 患上肝肿大怎样进行治疗?二类疾病导致的肝肿大治疗各不同11381
- 03. 肝炎并非都传染!9056
- 04. 未来10年,中国乙肝药物份额几近全球50%9086
- 05. 共餐、握手、接吻会传染乙肝病毒吗?13215
- 06. 脂肪肝吃什么水果7282
热门阅读
- 01. 轻度脂肪肝能恢复吗?脂肪肝要控制每日热量
- 02. 肝炎患者饮食须知
- 03. 乙肝感染后不治疗会发展成肝硬化?
- 04. 你知道酒精肝的并发症吗?
- 05. 年轻白领成脂肪肝新宠
- 06. 肝血管瘤三大危害
- 07. 体重减轻是肝硬化早期多见症状 警惕肝硬化早期的8个信号
- 08. 肝炎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 09. 丙肝都有哪些先兆症状 右上腹出现不适要小心
- 10. 专家提示:健康杀手丙肝潜伏长无疫苗预防(图)
图片推荐
生活中三类伤肝食物需慎用
生活中三类伤肝食物需慎用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我们吃的食物和药物都是通过肝脏进行解毒代谢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饮食就会增加肝脏的解毒负担,因此生活中三类伤肝食物需慎用,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
怎样鉴别黑心医院?
近些年来,医疗骗子比较多,不少患者由于急病乱投医,没有选择正规的医院去治疗,而被黑心医院所坑骗,不但病没治好,还被诈光了钱财。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防范意识,谨防被骗,肝病医院给大家介绍几种辨别黑心医院
家有乙肝患者应注意什么?
家有乙肝患者应注意什么?众所周知,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当家中油乙肝患者时,应积极做好预防措施,避免感染乙肝。那么,到底,家有乙肝患者应注意什么?对此,我们请肝病医院专家来详细
肝痛是什么原因?
网友咨询:我是乙肝患者,最近这段时间总感觉肝痛,是不是病情严重了,会不会是肝癌呀?肝痛是什么原因?针对网友提出的问题,我们请肝病医院的焦主任为我们详细解答。 焦主任告诉我们,肝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脾大的危害?
脾大的危害?脾大可谓是临床常见体征之一,且绝大多数都是由某种疾病造成的,故大家及时了解“脾大有何危害”,对疾病的自我重视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那脾大的危害有哪些呢? 脾大的危害?肝病医院专家表示:脾大
侨康丙肝公益诊疗活动 新药及检查免费送 助力丙肝患者康复在行动
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
80后小伙肝肿大到顶半个肚子
一顿能喝13瓶啤酒,还能连着喝好几顿,因为常年饮酒,一名32岁的白领患上了酒精肝和肝腹水,肝大到医生都头一次见,医生提醒,饮酒能刺激和损害肝脏导致干细胞坏死,肝炎患者只要不痊愈就应该终生戒酒。 32
庄辉:乙肝病毒携带者当幼师不会对孩子构成威胁
对于允许乙肝携带者当幼儿园老师这个规定,庄辉院士明确表示赞同。即使幼儿园老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也不可能通过血液、母婴和性进行乙肝病毒传播,对幼儿园的孩子不会构成威胁。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