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变异与临床
病毒变异是生物遗传进化的基本因素之一,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是在慢性感染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自然发生的,也可于应用药物或接种疫苗后。HBV在复制中通过RNA中间体,在DNA-P和逆转录酶活性是有效而迅速的,但DNA-P缺乏校对酶活性,发生核苷酸替代变异后难以修正。已发现HBV序列的变异在基因组各个区域均可发生。不同的病人表现为不同的基因型,最近已确定HBV有7个基因型(A-G),并与地理因素相关。在美国和欧洲主要是基因型A和D。B和C主要在中国和东南亚。已发现基因型与临床预后和治疗反应相关。基因型在漫长的岁月中突变累积形成的基因组结构,在这里的变异是指基因型以外的变异,包括HBV的前C/C、X、前S/S和DNA-P多个区域均可发生突变、插入或缺失、移框突变等,通常把病毒株分为野毒株(wild strain)和变异株(variation strain),一些变异株对临床预后和病毒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现分述于下。
一、前C/C基因变异
前C1896位(A83)的变异:是HBV中最常见的变异。1989年英国学者Carman等首次报导了HBV前C1896位的突变。野毒株1896位是G,变异为A,A83氨基酸(TGC)变异为终止密码(TAG),使前C蛋白的翻译终止,从而使eAg不能合成,但它并不影响病毒复制,因此临床上表现为HBeAg(-)、HBV-DNA(+),而病人仍处于活动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进一步研究该变异的分子基础发现前C区含一个发夹形纤襻结构,在1858位与1896位间,将不稳定的T-G对(与基因型有关)变异为T-A对,使前基因组RNA结构更稳定,更有利于病毒复制,并可导致优势株。
在分析HBV变异的临床意义时,可从慢性HBV感染者的动态血清学、临床表现与前C区变异关系时发现慢性感染HBeAg(+)期,病毒高滴度,但临床常无加重。随着感染持续,出现了HBeAg(-)前C变异株,并逐渐累积,此时血清学仍可为HBeAg(+),但血清中已可同时检测野毒株和变异株,其中野毒株逐步被清除,临床上常伴肝炎发作;随着前C1896变异株选择优势的发展,血清学可转换为HBeAg(+),但在血清中仍可检测到HBeAg分泌的野毒株,在临床上既可表现为病情加重,也可表现为病情缓解;若选择的结果进入均一eAg不表达的变异株,则ALT可轻微升高,但病情可无明显加重。
总之,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野毒株和eAg(-)变异株的并存,常与疾病的加重有关。相反,在病情稳定的患者中,仅发现单一的野毒株或HBeAg(-)的变异株。有关eAg消失后前C区变异与病情活动,国内外已有不少相关报导。但对此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前C区变异是普遍现象,与疾病严重似无明显相关。这可能涉及变异分析技术因素,包括方法敏感性、定量分析、动态观察或定量分析等。
前C1896位(A83)和1899位(A86)的双变异:在HBV前C1896位(A83)变异常伴随1899位(A86)变异。即在1899位的G→A变异。这样就连成一个短序列为TAGGA。已发现该变异可能增强核糖体的结合,使核壳蛋白可活跃转译,认为1899位变异是1896变异代修性措施。这种双变异具有优势选择,使HBV有较高复制水平和传染性。
二、C基因的变异
近几年来几项研究表明在病毒清除期,基因组较保守的部位发生了选择性变异,以C区中部的变异或缺失,特别是错义变异至少可涉及4个B细胞靶位、2个细胞毒T细胞(CTL)表位和3个Th细胞表位。
C区的变异与临床相关性研究:在codon 130的变异是T、B细胞共有的表位。A Okumara分析了变异株(Core 130 Thr)和野毒株(Core 130 Pro)在慢乙肝中与肝损害关系,结果表明在5例慢乙肝,病情加重,ALT升高时C130(Pro-Thr)变异株占优势,而在ALT高峰下降后野毒株为优势,而在3例慢性携带者野毒株(C 130 Pro)始终占优势。作者认为HBVC区Codon 130是最重要的免疫原性区,Thr/Pho比值的增高是免疫筛选的表位和B细胞表位和HBc/e抗体结合决定簇、CD4+细胞Th细胞和B细胞识别区段,可部分逃避免疫反应,使肝脏损害持续存在,常与前C区终止变异同时发生或在前C变异后再出现,与进展性抗e(+)慢性肝病相关。?隋礼丽、骆抗先等研究了HBV/C基因变异对宿主细胞HL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V60、G87和L97变异株与野毒株相比可增强HLA的表达,从而可解释CTL对宿主细胞杀伤性增强,是病毒变异和疾病进展相关原因之一。
三、X基因的变异
X基因是病毒复制的重要调节区,是转录、反转录和正链合成的起点,也是多种细胞因子结合点,此区变异影响到病毒的转录和复制。研究较多的是核心蛋白的启动子(CP)。
慢性乙型肝炎BCP区的变异:BCP的变异是多点和复合的,主要是1762(A-F)、1764(G-A)的双变异,BCP区是富含AT区域,具有肝脏富含因子的独立结合点,变异的BCP可改变这种结合,降低前C的RNA转录,最终使HBeAg表达减少,平均降低70%。BCP的变异还可增强前基因组RNA转录增强(2~3倍),病毒包装有很大增强(10×)。
最近对3P启动子CCTTA附近的缺失变异可影响24KbPre-S1mRNA和21KbSmRNA的转录表达,与外科肝移植后发生胆汁性淤积有关。Ha?Lee则发现在Pre-sp转录起始编码的缺失。
目前认为X基因区BCP、SP或PreSP的变异改变了HBV基因表达的平衡,与HBV持续感染相关。
暴发型肝炎患者CP1638位(T-C)、1673位(C-T)、1727位(A-T)、1730位(C-G)变异:出现较多。Sato等发现在暴发型肝炎或急性自限性乙肝中,CP和前C区联合突变或单独出现,尤其是A基因型优势株地区所发生暴发型肝炎有意义。
四、前S/S基因变异
HBV包膜蛋白是宿主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靶位点。前S/S变异可使HB疫苗或HB免疫球蛋白保护无效。有些部位的变异还涉及血清学标志的改变而影响诊断的灵敏度。
乙肝疫苗免疫后仍出现HBsAg(+)的小儿中,发现了HBsAg"a"决定簇的变异株,可有一点或多点变异,其中最重要的突变是145位的甘氨酸替代了精氨酸,这是由于HBV逃避宿主的免疫压力选择性结果,有时这种变异株在母体内为少数,而在疫苗免疫后的小儿却成为优势株。在肝衰竭进行肝移植后应用单克隆抗体或高效价HBeAg治疗后也可出现HBeAg变异,这些突变大多数发生在"a"决定簇145位的甘氨酸-精氨酸。
还有报导则在HBeAg(-)、HBV DNA(+)患者中发现124位半胱氨酸缺失,导致HBeAg的分泌障碍,而使免疫学标志出现HBeAg(-)。
五、P基因变异
P基因是最长的开放读框,与C、S与X基因重叠。P基因主要编码DNA-P,该基因共分成5个区(A、B、C、D和E)。这些区域是较保守的,参与核苷酸或模板结合,并且具有催化活性。近年来,在用核苷类药物治疗患者中,出现了P基因突变的报道,体内外试验表明这些突变株与药物耐药相关。
拉米呋啶引起YMDD突变:拉米呋啶(Lamivudine,LAM)是当前HBV治疗广泛应用的核苷类似物,它能显著降低HBV DNA水平(4~5logs),并可使ALT正常化和肝组织学改善。若长期治疗,则在DNA-P的保守区(C)的YMDD基序发生变异。目前认为变异的耐药机制是由AA552的蛋氨酸被颉氨酸或异亮氨酸替代(即M552I/U),使此链缩短,结合点变大,不再适合拉米呋啶结合而导致耐药。
LAM引起YMDD(C)和B区的联合变异:除YMDD为主要变异外,常合并上游(B)的L528M的变异。根据不同的变异形式可分成三组。
LAM治疗和肝炎突发:在美国和亚洲二个LAM临床试验报告了HBV DNA下降了2~3个logs。二年的HBeAg阴转率为27%,YMDD的发生率分别为32%和14%,但随着治疗的延长,在亚洲40%发生了LAM的耐药变异。LAM相关的ALT突发见于服药期间变异株患者,有部分患者停药后也发生了复发。
台湾Liao对55例病人经LAM治疗104周,其中32例(60%)检测出YMDD株,变异率为58.2%。32例变异者中有30例出现ALT的升高(93.7%)。其中13例(40.6%)出现肝炎急性发作。在发作前HBV DNA水平升高至顶点,在1~4周后ALT升高达顶峰(247~2010U/L),发作后8例出现eAg阴转,3例出现失代偿,但在血清eAg转阴后,病情恢复。作者认为YMDD变异株出现急性发作或急剧变化可导致HBV清除,其病程和临床病理特征与HBV野生株慢性感染相似。
对LAM耐药致肝炎急性发作的理解,认为应从HBV感染的免疫致病机理包括宿主的免疫因素和病毒的复制。慢性HBV感染者常显示抗病毒T细胞免疫的低反应性。在发作前可先观察到一个高的病毒滴度,接之可激活抗HBV细胞免疫反应,此免疫反应直接针对感染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坏死和临床肝炎表现。当体内耐药变异株增多,复制增加时,也可激发机体免疫反应引起临床肝炎的突发。若强有力的免疫反应能控制病毒的复制,则结局是病毒清除(eAg转阴,HBV DNA消失)和疾病恢复。如果免疫反应不足以消灭病毒,则肝功能可持续异常。由于LAM是一个直接抗病毒的药物,机体内在的免疫反应十分重要,治疗前ALT增加5~10倍治疗结局良好。因此LAM长期治疗后YMDD变异株发展后,内在的细胞免疫反应也决定了是否发生肝炎发作及其肝损害的程度。
YMDD耐药变异的防治: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核苷类药物易引起病毒变异,导致耐药。为了减少耐药性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联合用药。从理论上讲,IFN和核苷类药物在不同的靶位点联合应用,可减少耐药株的出现。Schalm等报道称23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INF、LAM、LAM-IFN),结果52周时的三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19%,18%和39%。联合治疗的疗效更明显。但对此也有相反意见,在美国、加拿大、欧洲进行的IFN和LAM联合治疗疗效也不佳。有人报道,对LAM耐药株M5522变异可用LAM-FAM序贯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但不同意见者认为FAM在P区也可出现L528M变异,该药所出现的P区其他突变V521L,P525L、W501E等,亦可引起肝炎突发。阿德福韦是一个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在HIV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耐药变异。Xiong等重组含有M512I、M512V、L528M、M552V变异的HBV株,对LAM耐药的阻滞常数较野毒株增加了8.0、19.6和25.2倍,但所有变异株对阿德福韦均敏感,且对联合变异也有效。
对于YMDD变异导致急性发作和病情急剧变化是否继续应用LAM,一般认为LAM对野毒株继续有效,应继续用药,但在LAM变异株产生病情急剧变化,特别SB>50μmol/L时应予停药。最近,omeya T报道了一例LAM耐药引起急剧变化时(SB 4.9mg/L,ALT 1230IU/L,HBV DNA 68Meq/ml)继续应用LAM同时加用IFN-α使变异株清除,LAM使变异株清除,从而使病情缓解。
结语:HBV变异是在慢性感染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自然发生的,在HBV前C/C、X、前S/S和DNA-P多个区域均可发生变异。有些变异并无生物学意义,但有些变异经体内外试验证实是与临床相关的。在长期应用核苷类药物中,HBV的变异也会不断发生,需动态监测变异的发生、发展与临床关系。在治疗策略上,可针对HBV复制过程的靶位点,开发新的药物,并设计联合治疗。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你认识乙肝“大三阳 ”、“小三阳”吗?8827
- 02. 耐药危害“心肝”知多少?9848
- 03. 一个美国社区的乙肝流行病学特点7708
- 04. 小三阳也会变成肝癌吗?8781
- 05. 大小三阳其实不是乙肝8604
- 06. 慢性乙肝与酒精肝有何异同?9286
热门阅读
- 01. 多喝牛奶或可降低肝癌 食欲明显减退当心肝癌
- 02. 这种脂肪肝会变成肝癌 大肚男人要小心
- 03. 肝血管瘤的具体护理
- 04. 肝纤维化需要做哪些检查?肝纤维化有年轻化趋势
- 05. 肝血管瘤晚期有什么表现
- 06. 如何做酒精肝的鉴别诊断
- 07. 乙肝小三阳患者能当兵吗?
- 08. 导致肝硬化的九种病因
- 09. 不惧怕耐药现象 不期望过高——乙肝抗病毒治疗两要点
- 10. 肝好眼睛就好 肝脏与健康息息相关
图片推荐
食欲不振是怎么回事
昨天有网友咨询:食欲不振是怎么回事?这位网友说最近几天自己一直吃不下去饭,对平时喜欢的食物也没有胃口,有时候还觉得口干,没力气……这位网友咨询说担心自己得了什么病,想知道食欲不振是怎么回事?食欲不振是
肝病:发病隐秘的健康杀手
我最近总感觉腹部不舒服,人很疲惫,一点力气都没有。到吃饭的时候不想吃,还总恶心,看到油腻的一点食欲都没有,动不动拉肚子,小便黄。这是怎么回事? 前些天,笔者去采访内科中医时,聊得正起劲,一位患者刚好
爹爹喝酒喝得肝硬化胃出血 住院时还要将酒藏病床下
知道喝酒会伤身,但酒龄已有40年的刘先生却已无法自拔,甚至把喝酒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前日,当他因为肝硬化和胃出血而送进医院抢救时,跟医生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快点救救我,你不救我我就没法喝酒啦! 62岁
妊娠伴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严重性
妊娠伴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严重性!这是很多妊娠妇女多担心的问题,也是很多妊娠妇女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帮助患者以及家属排忧解难下面请肝病医院专家为大家做详细的解答和具体的分析: 首先对母体的影响:发生在妊
深圳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低于1%
据深圳市疾控中心介绍,深圳儿童乙肝流行得到较好控制,目前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降至1%以下。 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疫苗诞生前,HBsAg携带率约为10%,即每10人就有1个乙肝携带者;深圳HBs
暴走能治疗脂肪肝吗?
有患者咨询:我是一个脂肪肝患者,在电视上看见过一个妈妈为了把肝移植给孩子,通过半年的暴走治好了脂肪肝,被称为“暴走妈妈”,我想请问专家,暴走能治疗脂肪肝吗?针对患者的疑问,我们特邀肝病医院常务副院长庄
多学科协作 为肝癌病人量身打造最适合的诊疗方案
广东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肝病发展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许多肝病患者担忧的问题,据统计,临床上有80%的肝癌都是从乙肝发展而来的。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多数是肝癌晚期,
春季养肝护肝
春节养肝护肝正当时,五行中春季属木,对应肝脏,所以春季正是养肝护肝的时节,那么春季养肝护肝吃什么好呢?肝病医院专家介绍:春季养肝护肝饮蒲公英水养生败肝火。 春季养肝护肝:饮蒲公英水养生败肝火 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