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AFP)诊断肝癌的全面解析
甲胎蛋白(AFP)诊断肝癌的全面解析
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癌的主要指标和特异性最强的标记物。AFP是胎儿时期肝脏合成的一种胚胎蛋白,由胎儿肝细胞卵黄囊细胞内粗面内质网核糖颗粒所合成,胚胎早期(约14周)即合成,20周达高峰其后急剧下降。出生后1~2周消失或仅存微量<20μg/L。常规方法测不出,成人如果血清中出现高浓度的AFP提示肝细胞性肝癌或生殖腺胚胎瘤,在儿童则提示肝母细胞瘤或肝细胞肝癌,少数胃胰胆管结直肠癌AFP也可升高,但其绝对值不如肝癌高。慢性肝炎肝硬化可有AFP的分子变异体,因此,血清AFP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与B超CT等检查才有诊断意义。
AFP是目前肝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肿瘤标志物,现已广泛用于肝细胞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预测复发和普查。阳性发现可早于症状出现8~11个月,目前多用放射免疫法(RIA)或AFP单克隆抗体酶免疫(EIA)快速测定法检测,两者方法灵敏准确便捷适于普查。
临床上通过AFP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标准为:
①AFP大于500μg/L持续4周;
②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③AFP在200μ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同时需排除可致AFP升高的其他疾病,如妊娠和生殖胚胎瘤。结合定位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通常AFP浓度与肿瘤大小有相关,但个体差异较大。一般认为病理分化接近正常肝细胞或分化程度极低者,AFP常较低或测不出。临床上根据肝细胞肝癌肿瘤大小可分为微小肝癌(≤2cm)小肝癌(3~5cm)和大肝癌(>5cm)。一般而言血清AFP的浓度可反映肝癌的大小及生长速度。有报道肝癌<3cm者AFP阳性率仅25%~50%4,cm者AFP多达400μg/L以上,5cm时常突升至700~1000μg/L。但是肿瘤大小并非总是与血清AFP水平相关,即使是小肝癌也可能产生高浓度的AFP,而有些巨块型肝癌其AFP不一定很高。这与各地分泌AFP的肝癌的发生率不同以及其生物学特性差异相关。约10%的肝癌不产生AFP,30%的肝癌产生AFP的量很少。
血清AFP浓度测定可用于普查肝癌高危人群,连续2个月检测血清AFP3次以上含量均在50~200μg/L之间称AFP低浓度持续阳性。在肝癌高发区的普查发现低持阳者多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在我国启东随访3177例AFP低持阳者1年内肝癌发生率为10.46%,为当地自然人群的315.2倍。可见AFP低持阳为一组肝癌高危人群其中一部分是亚临床肝癌,因此对HCC高危人群每隔数月测1次AFP,当AFP值有持续升高趋势时哪怕是轻微的增高亦需进一步做影像学检查。
此外,AFP还可用于评定手术或其他疗效并判断预后,慢性活动性肝病时血清AFP亦可升高,此乃肝细胞修复再生所引起。通过动态观察血清AFP与ALT可有助于同肝癌相鉴别,如二者动态曲线平等或同步或ALT持续升高为正常的倍数,持续时间不长随着ALT的恢复AFP亦随之下降至正常,则活动性肝病可能性大;如二者曲线分离ALT下降或恢复正常后AFP不但不下降反而明显升高则多为肝癌。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AFP异质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肝癌与转移性肝癌胚胎细胞瘤及良性活动性肝病所产生的AFP在糖链结构上不同,即岩藻糖基化程度不同。肝癌患者血清中的岩藻糖甙酶活性明显增高,其AFP岩藻糖基化程度高AFP岩藻糖;基化不同:在与植物凝集素反应时表现出不同的亲和性从而分出不同的AFP异质体,采用亲和电泳或亲和层析技术将人血清AFP分为小扁豆凝集素(ICA)或刀豆素A(ConA)结合型和非结合型,良性肝病和脐带血清中的大部分AFP均属小扁豆凝集素非结合部分。而肝癌产生的AFP属非结合部分比例较低结合部分则有不同程度增高。在卵黄囊肿瘤和转移性肝癌AFP则主要为结合型,在肝癌患者血清中能与ConA结合的AFP所占比例更高(常常为50%或更高),这样可用LCA结合试验来鉴别良性肝病与肝癌,而用ConA结合试验以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根据两型异质体的比值可鉴别良恶性肝病。对肝病的诊断率达87.2%,且诊断不受AFP浓度肿瘤大小和病期早晚的影响。
AFP单克隆抗体先用针对LCA结合型AFP的单克隆抗体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方法或将抗体用核素标记,这样有助于鉴别肝癌和良性肝病的准确定位。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五大症状表示肝癌出现 预防肝癌吃这些准没错7892
- 02. 到了肝癌晚期能活多久 肝癌预后与早晚期有关11129
- 03. 原发性肝癌青睐中年人 早期肝癌要做这些检查12937
- 04. 肝癌有哪些症状9677
- 05. 经常吃外卖要小心 这3个细节会让你易患肝癌!12712
- 06. “癌中之王”已经晚期了 饮食上该怎么吃?13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