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也会遗传? 贾继东:3种遗传代谢性肝病最常见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肝病,但并不是唯一的肝病,肝病的种类有很多,除了会“传染的”,还有会“遗传的”。乙肝、丙肝、甲肝等“会传染”的肝病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但你知道会“遗传的”肝病都有哪些吗?在2013年1月12日举行的第二期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一类会“遗传的”肝病——遗传代谢性肝脏疾病。
遗传性肝病是指因基因突变所引起的肝脏代谢障碍性疾病。遗传代谢性肝病的种类也有很多,包括铜代谢病、铁代谢异常、糖类代谢异常、脂类代谢异常、蛋白代谢异常和氨基酸代谢病等,在临床内科中最常见的三种遗传性肝病是威尔逊氏病(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以及a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威尔逊氏病:角膜K-F环是最突出的特点
威尔逊氏病(Wilson s disease,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基因定位在13号染色体,编码具有ATP酶活性的铜转运蛋白,基因突变点多。由于突变蛋白分泌铜功能障碍,使铜在细胞沉积引起肝炎、肝硬化、婴儿肝炎综合征等疾病。
在全世界范围来说,威尔逊氏病的发生率还是比较低,一般隐匿性肝病、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都可以怀疑此病。威尔逊氏病发病年龄大多见于六岁儿童到四十岁的成年人,临床表现包括肝脏、神经、精神以及血液方面的表现。青少年可能出现肝硬化的症状,一部分人还会有眼睛的铜沉积KF环、神经系统的表现、神经机能的障碍、运动的障碍等。据临床医生总结病例得出威尔逊氏病的症状表现,有肝脏损害、肝硬化的占50%左右,有神经系统表现的也大概有50%,小部分有精神的改变、皮肤黏膜的改变等,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眼睛角膜周围的色素环(K-F环)占90%。贾继东教授表示,这些症状出现的比例之所以高,是因为我们将K-F环作为一个诊断标准,反过来分析的时候,出现的比率自然就高了,这些数据资料与国际上是相吻合的。
铜沉积在角膜K-F环是诊断威尔逊氏病最突出的特点, 通常严重时肉眼即可见,轻微时需要借助裂隙灯来检查。威尔逊氏病的诊断标准还有以下几种:
1、肝脏CT具有特征性,呈蜂窝样,肝脏的结节状非常明显,虽然不能据此做出完全的诊断,但能够强烈提示这个疾病。
2、在肝组织里面,做铜染色检测,若铜染色检测结果呈阳性,是最具特异性诊断威尔逊氏病的一个方法。如果检查不太清楚的话,可以再做基因测序。
3、若血清铜蓝蛋白<200mg/L或铜氧化酶<0.2OD,尿铜>1.6μmol/24h,则可排除原因不明的肝病。
贾继东教授表示,以上三条都满足的话,就可以直接诊断威尔逊氏病了,三条之中如果符合其中的1条或2条,需要进一步做肝组织活检、铜染色、铜蓝定量等检查,如果还不能确定,就要做基因诊断来作为参考。威尔逊氏病是一种遗传病,因此,家族中如果有人患过此病,需高度重视,到医院接受相关的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威尔逊氏病可通过药物来治疗,但肝移植的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
血色病:西方白人多发中国人少见
上面提到的威尔逊氏病是铜代谢疾病,也是中国最常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此外还有铁代谢异常——血色病。遗传性血色病(Hereditary haemochromatosis,HH),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与6号染色体上的一种HFE基因有关,发病是由于HFE基因突变造成细胞转铁功能障碍,组织器官内铁过度沉积导致细胞病变,通常累及肝脏、心脏、胰腺及神经系统,从而表现为肝硬化、糖尿病及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血色病在西方白人中发病率高,而中国是比较少见的,没有肝豆状核变性发生率那么高,目前发现的都是个案报告,不超过20例。
为什么血色病在西方人中多发呢?贾继东教授解释说,血色病主要是因为HFE基因突变造成的,在西方白人中这种基因突变比较多,所以发病率也比较高。至于为什么这两种蛋白的突变导致了铁的吸收增加,目前还解释得不太清楚。亚洲人、中国人HFE基因突变的比例是比较少的,到底中国人是哪一种类型的基因突变,现在也不太知道,因为国内的病例较少,难以形成系统的研究,因此无法找出基因突变的规律。此外,血色病发生基因突变的人虽然多,但是有外显率的并不多,这就给基因诊断带来了困难,也就是说即使有基因突变也不一定会发病。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怀疑血色病呢?贾继东教授表示,首先是有家族史的人要考虑此病;其次,在症状方面:出现没有特异性的乏力、右上腹辐射疼痛、关节性疾病、性功能障碍(青年人)、原因不明的糖尿病(非二型糖尿病)等,此外还有肝增大、心衰、皮肤色素沉着等都要怀疑;总的来说,原因不明的肝脏疾病都要考虑到,如果同时伴有糖尿病、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改变等,更要考虑此病。
血色病常见于成人(除了幼年型),它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发生比较隐匿,往往是以原因不明的肝病出现的。如果肝脏里面含铁多,会导致肝纤维化进展加快,贾继东教授特别提到,患有病毒性肝炎或糖尿病的男性,不节制饮酒的话,疾病进展会很快,因此如果确诊为血色病,应极力避免这些危险因素。
血色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放血疗法,开始1-2个星期要放血400-500ml,一般人是很难耐受的,有的病人会不愿意配合,但不放不行,少放没效,要通过放血把累积的铁逐渐消除掉。有证据表明,在肝硬化或糖尿病发生前进行放血疗法可显著降低血色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a1-抗胰蛋白酶缺陷症:有肺气肿等肺脏损害表现
a1-抗胰蛋白酶缺陷是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病,它是a1蛋白酶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定位于14号染色体。a1-抗胰蛋白酶缺陷症相比前两个遗传代谢性肝病来说比较少见,主要的疾病特点是有肝脏损害、肝硬化、肺气肿(尤其是年轻人)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发生得更多。
贾继东教授表示,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扩展的病人,原因不明的肝病,脂膜炎等都可以考虑a1-抗胰蛋白酶缺陷,可以做a1血清蛋白酶的血型测定、电泳表型测定、基因测定来诊断。临床最实用的检测方法是肝穿刺活检,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肝脏里面有粉红色的物质,可以辅助基因诊断。一旦诊断为这个病,应避免所有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和喝酒等,对于a1-抗胰蛋白酶缺陷症的治疗,一直在不断探索中。
“虽然遗传代谢性肝病比较少见,但这并不代表此类疾病不重要,可能没诊断出的比诊断出的要多”,贾继东教授最后强调,这三种遗传代谢性肝病的表型和变异很大,主要累积在肝脏,也会累积其他器官;人们应该对遗传性肝病多一些认识和了解,尤其是临床医生,只有了解了此类疾病的症状表现,才能做出正确的检查诊断,避免误诊、漏诊。
更多肝病专家文章推荐:
肝豆状核变性学术研究会:豆状核变性 一个容易被误诊的疾病
杨旭:肝豆状核变性误诊误治严重 铜代谢指标诊断意义重大
彭劼: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 “肝豆”患者需终生治疗
侯金林:肝豆状核变性需终生治疗 需建立长期随访和病人管理制度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春天喝什么茶养肝6963
- 02. 肝炎,须学会休息12865
- 03. 检查费成为负担 广东探索看诊不重复检查8788
- 04. 如何保护肝脏9510
- 05. 酒后护肝可以吃碗热汤面8928
- 06. 自身免疫性肝病要做什么检查?7949
热门阅读
图片推荐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 曾亲自试药 患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可谓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曾在1983年至1993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的姜廷良清楚地记得,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
何首乌能导致肝损伤?
何首乌能导致肝损伤?王先生有“少白头”,不知在哪听说何首乌有养血乌发的作用,于是就按照网上的方子自己熬着吃,结果到第3周时,突然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到医院检查,转氨酶高达2000,是正常人的50倍。黄
中国科学家发现治疗脂肪肝新思路
中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种叫BTG1的基因能够帮助小鼠预防脂肪肝,这为治疗脂肪肝提供了新思路。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郭非凡教授领导完成,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信
“80后”母亲切肝救子:妈妈愿与你同“肝”共苦
31岁的罗祥珍原本以为,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给两个月大的儿子进行葛西手术后,身患胆道闭锁的儿子便会痊愈。然而,还未来得及开心,现实又跟她开了一个玩笑:要延续儿子的生命,必须进行肝移植手术。于是,
联合用药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效果好
2011年底,国内明确了乙肝复发再治的定义:曾经接受过口服抗病毒治疗24周以上,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停药后,病情再次复发(乙肝病毒阳性,ALT大于2倍正常值),需再次进行口服抗病毒治疗。 感染病学术年会
冬季乙肝大三阳病情复发该怎么办?
冬季乙肝大三阳病情复发该怎么办?冬季天气寒冷,温度比较低,乙肝大三阳患者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那么,冬季乙肝大三阳病情复发该怎么办?下面我们请肝病医院专家来详细介绍一下。 冬季乙肝大三
各国肝病专家云集第五届福瑞肝纤维化论坛
第五届福瑞肝纤维化论坛于2012年5月25日—5月26日在广州香格里拉酒店成功举行,论坛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王宝恩肝纤维化研究基金、内蒙古福瑞中蒙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国ECHSENS公司共同主办,
转氨酶偏高需要吃降酶药吗?
转氨酶是肝功能检查中常见的一项检查项目,它是检测肝功能是否受损的灵敏指标。临床上检查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出现转氨酶偏高的现象,那么,转氨酶偏高需要吃降酶药吗?对此,我们请肝病医院专家详细介绍一下。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