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丙种球蛋白非“补品”
作者:admin
来源:用户投稿
时间:2016.3.4
浏览:
8961次
丙种球蛋门是从千百万份血浆中提取的一种含多种“抗体”的生物制剂。其作用机理是被动免疫,即把他人体内的免疫物质(抗体)拿来为己所用。丙种球蛋白对甲肝、麻疹、风疹、水疱和腮腺炎等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对其他常见的多种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乙肝和癌症等,几乎无任何防治效果。 黄褐斑的防治
孕期保健小知识 妊娠护理与保健(1) 常见的妊娠疾病(1)
孕期保健小知识 妊娠护理与保健(1) 常见的妊娠疾病(1)
丙种球蛋白绝不能防治感冒。每年春秋冬季为流感频发期,许多家长纷纷为子女注射丙种球蛋白以求抗感冒,这是大错特错的。感冒病原体为病毒,且分类极多,又时刻处于变异之中,丙种球蛋白中不含针对感冒的特异抗体,故丙球决不能防治感冒。
对于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抵抗力差常常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的过程。总的来说,输注丙种球蛋白起到的只是暂时性的免疫保护作用,它的弊远远大于利的。如果奢望多输注丙种球蛋白来提高免疫力,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抑制其自身的免疫力,且易感染各类肝炎病毒(如乙肝、丙肝、戊肝)等。
对健康儿童和成人完全不必注射丙种球蛋白。防病主要是靠自身的免疫力,因为自然界传染病有上百种,而一个人即使体质再弱、也最多得几种病,即大多数传染病是在不知不觉中隐性感染人体的,它会促使人体产生种种“抗体”物质,使我们获得自身免疫功能。而多次注射丙种球蛋白会抑制和破坏人体自身产生免疫力的功能,反而降低了人体免疫抗病能力,使人更易生病。
最后,告诫大家,即使对症应用丙种球蛋白,也要掌握准确剂量:儿童仅为O.03毫升/千克体重,即一支3毫升的丙种球蛋白,可同时供3个儿童使用,且3~6个月注射一次即可。切忌过多,过频地使用,以防引起其他感染
上一篇:寒冷冬季勿让甲型肝炎传染你
下一篇:甲肝研究之新成果
-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
- 01. 甲肝疫苗你了解吗?8375
- 02.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周期7384
- 03. 甲肝的危害有哪些7597
- 04. 甲肝的病因9279
- 05.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期7416
- 06. 甲型肝炎可以并发哪些疾病?8277
热门阅读
- 01. 如何确诊丙肝?要查丙肝抗体!
- 02. 蜘蛛痣不只是肝病的特征
- 03. “吃肝补肝”可行吗?
- 04. 肝火旺吃什么好 ?
- 05. 乙肝患者可以吃辣椒吗?
- 06. 肝癌肝外转移概率高吗 详细解析肝癌转移问题
- 07. 肝纤维化中医能治疗吗 中医可用六种方法治疗
- 08. 肝癌症状
- 09. 小三阳危害不一定小 小三阳产妇如何哺乳?
- 10. 乙肝小三阳如何护理比较好
图片推荐
国产C肝口服药有望 价格「便宜很多」
国产口服C肝新药有望了!国卫院生技与药物研究所抗C型肝炎病毒研究团队今(22)天表示,其最新研究成果,找到了一临床候选药物,初步证实针对亚洲人常见的基因型1B、2A、3A效果皆佳,有潜力成为台湾原创新
怎样鉴别黑心医院?
近些年来,医疗骗子比较多,不少患者由于急病乱投医,没有选择正规的医院去治疗,而被黑心医院所坑骗,不但病没治好,还被诈光了钱财。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防范意识,谨防被骗,肝病医院给大家介绍几种辨别黑心医院
肝病患者为何要预防感冒
慢性肝病患者要谨防感冒,据统计,90%的慢性肝炎复发都是由感冒引起的。肝病患者为何要预防感冒?感冒之后,患者发热,疲乏,食欲不振,出现营养缺乏,对肝病的恢复非常不利。 肝病患者为何要预防感冒?感冒药
老年人体检发现转氨酶高怎么办?
老年人体检发现转氨酶高怎么办?人到老年,身体机能有所减退,因此,应该每年体检,很多老年人在体检的时候发现转氨酶高,这时都以为自己得了肝炎,不敢和家人一起吃饭,那么老年人体检发现转氨酶高怎么办? 老人
乱服“秘方”危害健康——易伤肝
大街小巷各类小招贴广告,其中甚至有很多自诩为秘方。有的人病急乱投医,认为从这种小招贴中可以学到秘籍,却发现亲身尝试后对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李女士年轻貌美,原本满头黑发却在近年间变白不少而且还在逐
肝病防治基金会 成立嘉义分会
肝病被喻为「本土病」,台湾平均每40分钟就有1人因肝病而过世,为此肝病防治学术基金会今天成立嘉义分会,提供肝病筛检及防治。 肝病防治学术基金会嘉义分会,今天在嘉义基督教医院新门诊大楼5楼成立,由嘉基
人工肝助患者保命
56岁的钟平(化名)家住五华,患有乙肝近30年。曾经多次出现尿黄、皮肤黄、眼睛黄,每次均采用药物进行抗病毒保肝治疗,病情比较稳定。去年12月,钟先生病情突然加重,当地医院诊断为中期肝功能衰竭,随时会有
王鹏:干扰素治疗丙肝的副作用停药可消失
2012年8月18日下午,南方医院肝病中心在广州花都举办《肝豆状核变性病学术专题会》,会上多位专家对肝豆状核变性这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疾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讨论。据了解,由于人们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认识不